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50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晓珍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纳洛酮新生儿呼吸暂停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呼吸暂停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静脉推注,继之给予静滴,连用3天。对照组加用氨茶碱稀释后静脉推注,12h后给予静脉滴注,连用3天。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效果优于氨茶碱。

【关键词】  纳洛酮;呼吸功能不全;婴儿,新生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症状,是引起新生儿猝死的原因之一,严重反复的呼吸暂停可以引起脑损害,造成耳聋、脑性瘫痪、智力落后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纳洛酮是吗啡受体拮抗剂,近年来随着内源性阿片物质(OLS)的研究进展,纳洛酮已被临床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我院自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应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①治疗组50例,胎龄<32周26例,~37周14例,>37周10例;出生体重<1500g 21例,~2000g 14例,~2500g 8例,>2500g 7例;呼吸暂停发生时间<3天18例,3~5天23例,>5天9例。②对照组50例:胎龄<32周24例,~37周15例,>37周11例;出生体重<1500g 19例,~2000g 14例,~2500g 9例,>2500g 8例;呼吸暂停发生时间<3天19例,3~5天25例,>5天6例。所有患儿均为因宫内、生后缺氧或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早产儿需住院观察治疗者。所有病例经监测均符合新生儿呼吸暂停诊断标准[1](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s,多合并青紫或心率减慢<100次/min)。两组病例在胎龄、体重及呼吸暂停发生时间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吸氧,温箱保暖,维生素K1防止出血,抗生素预防感染,能量合剂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血糖、血压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纳洛酮0.01~0.03mg/kg,稀释后静脉推注,继之给予0.5μg/kg·min-1维持静脉滴注,连用3天;对照组加用氨茶碱,首次剂量6mg/kg,稀释后静脉推注,12h后给予0.5mg/kg·h-1,维持静脉滴注,连用3天,两组每日观察心率以及呼吸情况。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用药24h后呼吸暂停消失,面色转红润,心率加快;有效:用药24h呼吸暂停次数减少或<10s/次,心率无变化;无效:用药72h后仍发生呼吸暂停或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7例(54.00%),有效20例(40.00%),无效3例(6.00%),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显效17例(34.00%),有效20例(40.00%),无效13例(26.00%),总有效率为74.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44,P<0.01)。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暂停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引起新生儿呼吸暂停的因素很多。原发性呼吸暂停主要与胎龄、体重有关,生后3~5天多见,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这是因为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引起呼吸调节障碍,另外口咽部肌肉发育差,仰卧位时易发生阻塞性呼吸暂停。继发性呼吸暂停可由中枢疾患、严重感染、肺部疾患、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在这些相关因素作用下,引起机体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可直接作用于延髓吸气神经元,或间接作用于桥脑等神经中枢,而引起阿片或β-内啡肽的释放[2]。OLS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包括内啡肽和强啡肽[3]。在应激状态下可严重抑制呼吸,并通过中枢作用,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血压,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引起呼吸停止及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早产儿血清中内啡肽高于足月儿[4]。近年来研究提出啡肽对呼吸中枢调节的影响也可能是呼吸暂停的发病机理之一。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可降低血浆中β-内啡肽水平,与心脑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后可解除内源性阿片物质对脑、呼吸心跳中枢以及交感—肾上腺素系统的抑制作用,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平均动脉压、改善心肌缺氧,改善微循环、低血压和脑组织的血流量,增加脑灌注压,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阻断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病过程[5]。它还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对抗氧自由基损伤,减轻肺内分流,改善肺功能[6]。纳洛酮与分布在心、脑等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后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张力的反应性,调节桥脑呼吸调节中枢的功能[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故纳洛酮能明显提高呼吸暂停抢救的成功率。
   
  对新生儿呼吸暂停既往多用氨茶碱[1,9]。通过观察发现纳洛酮疗效优于氨茶碱。纳洛酮是针对病因治疗,故疗效确切,但其半衰期极短,T1/2为60min,首次静推后需维持给药,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氨茶碱可兴奋呼吸中枢,增强新生儿自主呼吸以达到解除呼吸抑制的目的,但同时可增加新生儿脑细胞耗氧量,有加重脑缺氧的可能,且氨茶碱治疗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安全范围小,极易出现烦躁、惊厥等过度兴奋表现。因此应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合理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8-180.

  [2] Ibara IT, Sameshima H. The perinatal risk factors of periventicular leukomalacia (PVL) in permature infants [J]. Nippon Sanka Fujinka Gakkai Zasshi,1995,47(11):1243-1245.

  [3] 罗星照.纳洛酮治疗婴儿窒息综合征[J].新药与临床,1988,7(1):39-40.

  [4] 杜立中.极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有关问题[J].实用儿科杂志,2002,17(7):394-395.

  [5] 王玉增,蒋继芳,张厚玲,等.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43例[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5):216-217.

  [6] 全裕凤,张华,郑明慈.纳洛酮与氨茶碱交替使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5):193-195.

  [7] 张少丹,钱培德,张淑琴,等.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4):207-209.

  [8] 李茹琴,李晓辉.新生儿呼吸衰竭肺功能测定临床意义[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4):151-153.

  [9] 刘伟东.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J] .新生儿科杂志,2001,16(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