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例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诊治体会
【关键词】 胸部损伤;支气管断裂;诊断;外科手术
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是一种严重的胸部损伤,早期诊断和积极合适的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院1986年2月~2006年1月收治16例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病人,经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34岁。其中挤压伤6例,事故伤10例;左主支气管断裂9例,右主支气管断裂7例;并发锁骨骨折、肝破裂、烫伤各1例,肺挫裂伤6例。全组伴有多发性肋骨骨折12例。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9例,发绀6例,咯血6例,颈胸部皮下气肿12例。13例行常规X线胸片检查,血气胸、皮下纵隔气肿9例,肺萎陷7例,典型“肺下垂”征4例,9例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断裂部位。4例病人就诊时广泛大量皮下气肿,严重休克,腹腔抽出不凝血,未做任何检查直接手术,术中发现左主支气管断裂,肝破裂。
1.2 方法 16例均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根据术前诊断选择左或右侧第5肋间切口入胸,寻找支气管破裂部位。支气管断裂端均行4-0丝线间断缝合。其中支气管断裂端吻合12例,支气管断裂端吻合并隆凸成形2例,肺叶切除2例。术中4例支气管断裂端大量漏气,通气不良循环不稳,行断裂支气管端插管连接呼吸机改善通气完成手术。
2 结果
16例病人除1例合并肝破裂术后死于循环衰竭外,其余15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7个月~5年,无吻合口狭窄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外伤性支气管断裂发病率报道不一[1]。根据致伤原因可分为开放性和钝性闭合性损伤。原因,本病多为严重外伤造成,病人多伴有其他合并伤,就诊时的症状和体征较复杂。临床早期诊断确有一定困难。我们认为,出现以下状况时应该想到支气管断裂:①胸部开放性损伤伴张力性气胸;②胸部闭合性损伤后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严重的纵隔和皮下气肿;③经胸腔闭式引流短期内持续大量气体排出,且无减少趋势,呼吸困难无改善,听诊伤侧呼吸音低或消失;④胸部X线检查有肺门“坠落征”者可作为确诊依据。本组有7例出现此征象。螺旋CT有助于支气管断裂的诊断和定位,CT扫描确定气管断裂的灵敏度为85%[2]。我们认为,怀疑支气管断裂者应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即可确诊,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又可吸引出气管、支气管腔内积液及分泌物,改善病人通气。本组12例病人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伤后就诊时即行此检查7例,伤后14个月和伤后1年各1例,在充分供氧条件下,由熟练者在短时间内完成操作,急性期病人完全可以耐受支气管镜检查。
外伤性支气管断裂一经确诊,应早期积极行支气管断端吻合术,晚期手术操作困难且预后较差[3]。早期手术,周围组织粘连较轻,尚未形成瘢痕,尤其伤后48h内,纵隔气肿使组织间隙疏松,容易分离;支气管断端创面新鲜,血运良好,吻合方便且易愈合;肺组织无感染,分泌物少,术后并发症少。本组有14例于伤后2h~3天内行支气管断端吻合术,除1例因肝破裂术后死于循环衰竭外,其余13例均痊愈出院。晚期治疗2例,1例为6岁幼儿伤后4个月因右肺不张就诊,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主支气管完全闭塞;术中探查右主支气管靠近隆凸处断裂、局部与食管、上腔静脉组织粘连紧密,仔细分离后两断端相距1.5cm,修剪两断端后吻合。另1例病人为伤后1年因反复胸痛、气促、咳痰,经胸部X线检查为右上肺不张,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上叶支气管断裂远端闭塞;术中见右上肺不张并实变,行右上肺叶切除。
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手术,特别是急性期,由于胸部外伤,麻醉时的双腔气管插管位置较难掌握,在手术中探查及吻合支气管断端时容易出现通气不良,血氧饱和度下降,循环不稳等。本组3例术中出现通气不良,经采用由断端支气管插管连接另一呼吸机的双呼吸机通气方式顺利完成了手术。本组除1例死于肝破裂等原因造成的循环衰竭外,其余15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7个月~5年,无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我们的体会是,对疑有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者尽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及早施行手术及手术中与麻醉师有效地配合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
[1] Kiser AC, O'Bnrien SM, Detterbeck FC. Blunt tracheobronchial injuries;treatment and outcomes [J]. Ann Thorac Surg,2001,71:2059-2065.
[2] Chen JD, Shanmuganathau K, Mirvis SE. Using CT to diagnoses tracheal rupture [J]. ARJ, 2001,176:1273-1280.
[3] Mouton W, Lardinois D, Wursten HU, et al. Blunt thoracic trauna with brochial rupture [J]. Swiss Surg,1997,3: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