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胫骨Pilon骨折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肖东浩,陈灼,钟辉华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胫骨Pilon骨折手术的有效方法以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42例单侧胫骨Pilon骨折(10例开放性骨折行急诊手术,3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27天),其中Ⅱ型24例,Ⅲ型18例,29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3例行有限切开固定并辅以石膏托外固定。术后随访14~24个月。结果 优26例,良6例,可5例(Ⅱ型3例、Ⅲ型2例),差5例(Ⅱ型2例、Ⅲ型3例),优良率为76.19%。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1例为开放性骨折出现表浅感染,2例为局部软组织坏死后继发感染;3例术后2个月出现深部感染;骨折延迟愈合3例;关节退行性变8例,其中2例出现较严重的踝关节内翻;关节僵硬10例。结论 骨折类型、治疗方式、胫骨关节面的复位质量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腓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移植骨的填充及钢板支撑固定等是影响胫骨Pilon骨折疗效和预后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胫骨;Pilon骨折;骨折固定术,内

  Pilon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其包含踝关节面和胫骨远端干骺端骨折,治疗非常困难。特别是骨折粉碎且合并软组织损伤者,手术治疗会增加软组织损伤,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保守治疗虽然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不能恢复患肢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性及完整性。除无移位的骨折外,保守治疗效果极差[1]。因此,笔者对本院2000~2006年42例Pilon骨折施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观察影响效果的有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8~68岁,平均40.5岁。左侧26例,右侧16例。其中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32例。坠落伤19例,伤12例,砸伤3例,其它损伤8例。

  1.2  骨折类型  根据Ruedi和Allgower分型标准[2,3]:Ⅱ型24例,Ⅲ型18例。32例合并腓骨骨折,合并跟骨骨折3例,楔骨、趾骨、距骨、腰椎骨折各1例,同侧胫腓骨上段骨折1例。

  1.3  手术方法  对1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清创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32例闭合性骨折入院后行跟骨牵引,除1例伤后4天施行手术外,其余患者均在受伤10天后手术治疗。

  1.3.1  腓骨骨折的处理  所有Pilon骨折合并腓骨骨折的患者,手术时均首先行腓骨骨折的固定,腓骨骨折的复位对于肢体长度的恢复至关重要。本组合并腓骨骨折32例,选用钢板固定26例,克氏针固定6例。

  1.3.2  胫骨骨折的治疗  腓骨复位固定后,胫骨关节面的复位至关重要,由于胫骨干骺端发生压缩和粉碎,术中对胫骨关节面的复位情况经常估计不足。因此,应以距骨作为模板,用克氏针撬拨使碎裂的颈骨下端骨块准确复位,并用克氏针固定,复位时重点复位内踝、前外侧骨块和后唇骨块,以重建踝穴。复位满意后改用钢板或螺钉固定。如果周围软组织条件不好或软组织明显缺损,特别是无法一期覆盖创面时,复位后尽量少用内固定物而选用外固定架辅助支持,外固定架螺钉分别穿过胫骨近骨折端和跟骨固定,以保持骨块复位后的稳定性。

  1.3.3  植骨与否  复位后有骨缺损者均一期行自体骨植骨,恢复骨容量,以利骨折稳定和愈合。

  1.4  术后处理  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者,为预防针道感染,术后每日采用75%酒精滴伤口。钢板内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者,骨痂生长后去除跟骨螺钉或石膏后开始行踝关节不负重功能锻炼,术后每个月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以便进行负重功能锻炼,同时通过X线片观察踝关节的退变情况。

  1.5  疗效判断标准  按Mazur等[4]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系统进行评估。优:>92分,踝关节无肿痛,步态正常,活动自如;良:87~92分,踝关节轻微肿痛,步态正常,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分,活动时疼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正常步态,需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差:<65分,行走或静息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跛行,踝关节肿胀。

  2  结果
   
  本组42例,经14~24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术后1例外固定架固定病人因软组织损伤较重发生皮肤坏死,经换药及皮瓣移植后愈合,2例钢板内固定病人出现切口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X线片示骨痂出现时间4~12周,平均8周。有8例术后X线片示踝关节退行变,2例发生踝关节>10°的内翻畸形愈合。结果:优26例,良6例,可5例(Ⅱ型3例、Ⅲ型2例),差5例(Ⅱ型2例、Ⅲ型3例),优良率为76.19%。

  3  讨论
   
  Pilon骨折包括:踝关节和胫骨远端的干骺端骨折,通常伴有踝关节关节面的粉碎或压缩性骨折。Pilon骨折有时伴有内踝骨折、胫骨前缘骨折以及胫骨后面横形骨折,治疗比较困难,骨折的类型常常取决于损伤瞬间足的位置。如果足背屈容易损伤胫骨远端前关节面;足跖屈易损伤后关节面;足中立位则前后关节面都容易损伤。另外损伤能量的大小不但决定骨折类型,还决定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手术方式、手术难度和预后。由于Ⅲ型Pilon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骨折碎块多且移位明显,软组织损伤也重,治疗棘手,效果差。我们通过对42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影响其疗效的因素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3.1  骨折类型  骨折类型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其严重程度不仅直接反映关节面的骨折情况,而且也间接反映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本组可5例(Ⅱ型3例,Ⅲ型2例),差5例(Ⅱ型2例,Ⅲ型3例),说明骨折严重患者预后差。另外合并足部骨折的3例患者,评分较低。由此我们认为足部的合并伤将会影响到胫骨骨折的效果。

  3.2  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及处理  高能量Pilon骨折常合并骨折周围严重软组织损伤。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与手术时机、骨折的复位固定方式、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5]。我们分析本组病例有以下几点体会:①闭合性骨折中,如受伤时间短,软组织肿胀轻者,应尽早手术。软组织严重肿胀,皮肤张力高者,应延迟到伤后7~14天踝部消肿后手术,否则伤口容易感染。手术切口闭合时仍有张力者,可开放腓侧切口。②开放性伤口大多位于小腿前内侧,设计胫骨切口尽量包含外伤伤口。切口下应避免钢板经过,如术中无法避免,应选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治疗。③注意减少手术损伤,保护皮肤软组织血运,清除开放伤口失活的组织。

  3.3  腓骨骨折的复位及固定  在治疗伴有腓骨骨折的胫骨骨折中,腓骨的固定也非常重要。腓骨复位固定的目的是:①恢复肢体的解剖学长度;②利用下胫腓韧带对胫骨骨折端的牵引复位作用,使胫骨骨折端得到部分复位;③胫骨骨折端部分复位后,可以减轻骨折移位对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有利于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的消退。

  3.4  胫骨关节面复位质量和手术时机  我们认为,为提高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效果,应重视两个方面,即增加骨折端复位质量和减小软组织损伤。但过多地强调骨折端的解剖复位,忽视对软组织的保护,会增加伤口裂开、皮肤坏死、表浅或深部感染的发生率,造成总体优良率下降[6];而为避免软组织并发症,采用外固定治疗,复位质量难以保证,易出现成角畸形。关节面复位质量一方面是指复位后关节面的对位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关节面整复后固定的牢固程度。本组3例患者因骨折块对位欠佳,关节面欠平整而影响疗效。造成复位不佳的原因有:①骨折为粉碎性,多个骨折块较难达到准确的解剖对位;②胫骨干骺端有明显的压缩,手术中缺乏明显的复位标志,术中难以辨别骨折块的解剖关系[7]。我们认为:①当未伴有腓骨骨折或腓骨骨折线位于下胫腓联合以下时,胫骨外侧关节面受下胫腓韧带牵拉,无明显移位,仍处于正常解剖位置,可将其作为手术中复位的标志;②当伴有腓骨骨折且骨折线位于下胫腓联合以上时,胫骨外侧关节面因下胫腓韧带牵拉多向近侧移位,此时可先复位腓骨,胫骨外侧关节面便随腓骨的复位而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故仍可将其作为手术中复位的标志。另外,利用距骨顶作为参照以及在术中采用C型臂X光机检查关节面的复位情况,有利于胫骨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本组5例行胫骨骨折内固定及1例未行胫骨内固定患者,因骨折端固定不坚强或未予处理,关节的功能康复较晚,导致关节强直。

  3.5  移植骨填充及钢板支撑固定  Ⅲ型胫骨Pilon骨折干骺端存在压缩,复位后多存在明显的骨缺损[8],在没有移植骨填充及胫骨内侧没有钢板支撑固定的情况下,常出现内翻畸形。本组患者5例未行植骨,其中2例患者出现内翻畸形;另外,本组3例闭合性骨折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深部感染,分析其原因除与过分强调解剖复位,手术中对骨折块剥离过多,使骨折块失活外,还与未植骨填充胫骨骨折复位后存在的骨缺损,遗留死腔有关。所以,我们认为对胫骨干骺端存在压缩的胫骨Pilon骨折,复位后必须植骨,以增加复位后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消灭死腔,减少感染机会。对胫骨内侧有压缩的病例行钢板支撑固定;对胫骨外侧有压缩且伴有腓骨骨折或下胫腓韧带断裂,而胫骨内侧骨皮质无压缩的病例,在腓骨复位或修复下胫腓韧带,整复关节面后,胫骨内侧可以选用其它固定方法,但有时也可以不做固定。
   
  总之,Pilon骨折治疗困难,骨折类型是影响预后的最直接因素,但治疗的方法对患者的预后同样也起着关键作用。术前必须充分评估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必要时将手术延期,待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复位欠佳,内固定欠坚强和软组织坏死、感染),而且可以降低晚期并发症(关节僵硬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
    [1] 李也白,李晓阳,李悦,等.53例Plion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01,17(8):485-487.

  [2] 卢世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9版.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2001:2009-2011.

  [3] 顾立强.Pilon骨折的分类与功能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8):894 -897.

  [4] Mazur JM, Schwartz E, Simon SR. Ankle arthrodesis. Long-term follow-up with gait analysis [J]. J Bone Joint Surg(Am),1979,61(7):964-975.

  [5] 李义强,李文锐,陈勇斌,等.内固定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12(6):825-827.

  [6] Ovadia DN, Beals RK. Fractrures of the tibial plafond [J]. J Bone Joint Surg(Am),1986,68(4):543-551.

  [7] Pugh KJ, Wolinsky PR, McAndrew MP, et al. Tibial pilon fractures; a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methods [J]. J Trauma,1999,47(5):937-941.

  [8] 张波,黄雷,王满宜,等.胫骨Plion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7):4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