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银杏叶注射液对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85例DPN患者分成组(n=45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天。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67.50%。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7.38,P<0.01),血液流变学绝大部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银杏;糖尿病神经病变;银杏苦内酯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表明,DPN是多种病理因素作用的结果,现也无确切有效治疗方法。我们采用银杏叶治疗45例DPN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选择本院2003年1月~2006年10月内一科住院患者,共85例。男52例,女33例,年龄38~73岁,平均60岁,糖尿病病程2~19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16年。将8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n=45)和对照组(n=40),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血糖水平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有如下表现:①肢体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四肢自发性疼痛(针刺样痛、烧灼样痛、刀割样痛等);手足袜套感。②肢体感觉减退和(或)肢体远端小肌肉肌力减退。③腱反射迟钝或消失。④除外非糖尿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饮食控制加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在良好状态。对照组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14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天。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感觉及腱反射明显改善或基本恢复;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感觉及腱反射改善;无效:症状及体症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组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38,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治疗组绝大部分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比较(略)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t=5.60,b:t=5.45,d:t=22.30,e:t=9.78,f:t=11.70,P均<0.01;c:t=0.47,P>0.05
3 讨论
DPN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认为是在糖代射紊乱的基础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原因为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造成神经纤维缺血缺氧,糖代谢障碍及组织氧化代谢增加致神经组织损害。目前缺乏显著有效的治疗措施,DPN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银杏叶注射液为银杏叶提取物配制成的无菌水溶液,成分主要是银杏黄酮苷和银杏苦内酯,银杏黄酮苷能扩张血管,保护、修复、刺激脆弱变性的血管,抑制血管壁增生、增厚,并使硬化的血管恢复弹性,恢复血管及血液的畅通。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银杏苦内酯是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强效拮抗剂,具有强大的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的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的功能;并通过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降低血液粘度,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变血液流变学,从而维护血管的正常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67.50%,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证实了银杏叶注射液治疗DPN的有效性,且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1] 李双蕾,范冠杰,罗广波,等.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4,11(2):6-8.
[2] 刘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机制研究进展[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