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心络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邹恩飞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抗高血压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通心络,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血脂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对比两组的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增生、内径情况变化。结果 治疗组3个月后TC、TG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DLC有轻度增高,6个月后,TC、TG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管腔内径有明显变化,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 合并高血脂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通心络药物治疗,可有效地防止或延缓颈动脉硬化的,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动脉硬化/治疗;高血压;通心络;降血脂药;传统医药,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常见的疾病,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通心络作为中成药经动物实验证实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通过超声检查,故可作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窗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1]。笔者应用通心络对伴有颈动脉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并以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在治疗中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脂变化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源于2003年4月~2006年4月在我科住院,年龄≥65岁,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WHO 1999年建议的血压标准,收缩压≥19kPa和(或)舒张压≥12kPa]。其中108例经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并符合高血脂诊断标准:总胆固醇(TC)≥6.5mmol/L,或甘油三酯(TG)≥2.26mmol/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1.04mmol/L,女≤1.17mmol/L[2]。除外巨大硬化斑块和严重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12例(建议外科动脉内膜剥离或颈动脉支架治疗)。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69.2±3.8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69.6±4.0岁。两组间年龄、血压和血糖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通心络2粒,每天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2片,每天3次,口服。同时两组均给予利尿剂加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治疗,并低脂饮食为主,分别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3个月、6个月进行血脂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1.3  血脂检查 

  取清晨空腹12h的肘静脉血2ml,进行血脂检查。血浆TC、TG水平测定采用过氧化物酶终点法,HDLC水平采用磷钨酸-沉淀法,LDLC水平采用Friedioeld公式。上述血脂指标经过采用日本Olympus Au 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标准化检验。

  1.4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 

  采用美国产GEvivid7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为7.5~13.0MHz。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在双侧颈总动脉(距颈动脉球部膨大起始处10mm内)及颈内动脉(距颈动脉球部分叉处10mm)等处沿血管长轴进行测量。管腔内膜交界面到中膜与外膜交界面之间垂直距离即为内膜中层厚度(IMT)。在此处及其前后1cm处测3次,取平均值为受检者的IMT值[3]。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0统计软件包分析,各组间计量数据以±s表示,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相等情况下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治疗3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有2例失访,占4.17%;对照组失访3例,占6.25%。最终两组性别分布、血压控制情况、使用药物种类对比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出现与治疗药物相关的毒副作用。

  2.2  两组前后的血脂变化 

  通心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TC、TG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DLC有轻度增高,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6个月后,TC、TG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HDLC也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血脂水平对比(略)

  2.3  颈动脉超声检查

  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颈动脉IMT开始变薄,官腔内径增加,对照组也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颈动脉IMT、管腔内径有明显变化,和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管腔内径变化的对比 (略)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开始,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平滑肌增殖过程,主要是由平滑肌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完成,VEGF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特异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的生长因子,在血管新生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4,5]。另一方面是体内过多LDL通过损伤的内皮细胞进入内皮下,并在那里沉淀,继而被氧化修饰,生成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minimally modifi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mm-LDL),mm-LDL有很强的促炎作用及致动脉硬化作用,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及血管平滑肌的迁移增殖等病理过程[6]。还能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以及内皮间隙移动,mm-LDL进一步氧化成氧化型LDL。有研究发现氧化型LDL与内皮细胞同时孵育时,其能抑制一氧化氮生成,而一氧化氮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介导者,能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7]。单核细胞通吞噬脂类形成泡沫细胞。最终,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同泡沫细胞移动于内膜下形成动脉粥样肿。动脉粥样肿内充满了不同数量的胆固醇、平滑肌细胞、炎性细胞和泡沫细胞。因此,说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重要性。
      
  目前关于他汀类药物对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很多[8],而中药在防治动脉硬化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9]。动物实验证实[10,11]:通心络和他汀类药物一样可通过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粥样斑块中的表达,一定程度地抑制血管新生,达到稳定粥样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国内有关通心络在降脂、调脂方面的治疗也有很多临床报道[9,10]。通过我们对通心络在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观察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变化情况,也证实效果较为明显,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有学者认为[10],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多方面实现的,也是中药复方成分的优势所在。
      
  综合上述,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合并血脂增高,及经颈动脉B超常规检查,有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给予通心络药物治疗,可有效地防止或延缓颈动脉硬化的,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1]Bots ML, Hoes AW, Koudstaal, PJ, et al.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risk of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Rotterdam Study[J]. Circulation, 1997,96(5):1432-1437.

  [2]王钟林.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3):169-172.

  [3]苏琳,苗懿德,孙宁玲,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J].动脉硬化杂志,2001,9(1):53-56.

  [4]Chen YX, Nakashima Y, Tanaka K,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in atherosclerotic intimas of human coronary arteries[J]. Arteoscler Thromb and Vasc Bio,1999,19(1):131-139.

  [5]Inoun M, Itoh H, Ueda M, et al.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expression in human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J]. Circulation,1998,98(20):2108-2116.

  [6]李志敏,郭恒怡,吴其夏.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 10(3):271-273.

  [7]Liao JK, Shin WS, Lee WY, et al. 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decreases the express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J]. J Biol Chen,1996,270(1):319-324.

  [8]张敏,陈桢月,陆国平,等.辛伐他汀对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分化抗原40诱导表达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3):234-237.

  [9]郑广娟,张文高,张亚同,等.血脂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硬化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5):408-410.

  [10]张路,吴宗贵,廖德宁,等.通心络对实验性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2):177-182.

  [11]李树仁,齐晓勇,赵拥军,等.通心络和阿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对比研究[J].临床荟萃,2004,19(15):84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