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5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万长才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断以及预后相关因素,减少漏诊,提高治愈率,判断病情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了55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部分SBP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需要依靠腹水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但腹水培养阳性率低。Child分级、并发症、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及感染程度与预后相关,且并发症越多,肝功能积分越高,预后越差。结论 提高对SBP的认识,早期诊断及积极是提高SBP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  肝硬化;腹膜炎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的常见并发症,在住院的肝硬化腹水病人中年发生率初次约10%,而再次累积可达50%,平均发生率约30%,病死率达50%,其中1/3直接死于SBP,但多可通过及时准确的抗菌治疗而得到控制[1]。笔者就所收治的55例患者作一临床回顾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年4月~2005年4月于我院住院患者中选择55例肝硬化伴SBP患者。年龄13~82岁,平均53.2岁,其中男46例,女9例。肝炎肝硬化48例,血吸虫肝硬化4例,肝炎合并血吸虫肝硬化3例。

  1.2  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依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肝功能、B超检查,部分病例行肝脏CT扫描检查,除外肝脏占位性病变。SBP诊断依据:①典型的腹膜炎症状、体征,如发热、腹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②腹水常规检查多形核白细胞(PMN)>0.25×109/L;③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具备上述标准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并除外结核性、癌性腹水即可诊断。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等。本组发热22例,腹痛33例,压痛35例,反跳痛40例,腹肌紧张9例。血象WBC>10×109/L者23例,N>76% 42例。腹水常规检查WBC>0.5×109/L者21例,PMN>0.25×109/L 52例,腹水蛋白<1.5mg/L 31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9例,其中革兰阴性菌7例,分别是大肠埃希菌5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革兰阳性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例。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超过正常3s者45例。总胆红素>17.1μmo1/L者51例。

  2.2  治疗 

  均给予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或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疗程7~14天,同时予护肝支持等治疗。治愈26例,好转21例,死亡8例,治疗有效率为85.46%。死亡8例中除1例直接死于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外,其余均死于常见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2.3  预后 

  55例分为存活组(47例)和死亡组(8例)进行比较,有六项指标与预后相关。Child-pugh A级10例无一例死亡,B级22例,死亡2例,C级23例死亡6例,级别越高病死率越高,χ2=4.54,P<0.05。55例中无并发症者35例死亡1例,有一种并发症者10例死亡2例,有两种或以上并发症者10例死亡5例,χ2=14.20,P<0.01,并发症越多病死率越高。PT>21s者22例死亡6例;≤21s者33例,死亡2例,χ2=4.78,P<0.05。总胆红素>85μmol/L者20例,死亡6例;≤85μmol/L者35例,死亡2例,χ2=4.24,P<0.05。血象白细胞>10×109/L者23例,死亡6例;≤10×109/L者32例,死亡2例,χ2=4.23,P<0.05。腹水白细胞>0.5×109/L者21例,死亡6例;≤0.5×109/L者34例,死亡2例,χ2=5.38,P<0.05。

  3  讨论

    SBP无明显的腹内感染来源,最可能是肠道菌进入血流,由菌血症引起腹水感染,故腹水培养阴性的患者血培养可为阳性。因肝硬化病人消化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增殖,以及肝内外较多短路,含菌的门脉血流不经血窦中枯否细胞吞噬,发生菌血症导致腹膜感染;另外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尤在肠道感染时,细菌可直接通过肠壁进入腹腔。肝硬化时发生SBP的高危因素主要是肝功能损害和腹水调理活性低下,后者与蛋白含量密切相关,含量低的调理活性亦低。腹水蛋白<1.5mg/L的病人中25%住院期间发生腹膜感染[2]。SBP大多症状轻微,有的病人并无腹部体征,可能由于漏出的腹水使炎性渗出的腹膜刺激症状缓和;另外病人衰竭也使局部反应迟钝,其及时诊断取决于医生的警惕性。现在普遍倾向于无论有无症状或(和)体征均作诊断性穿刺检查腹水常规和培养。凡短期内腹水大量增加,无诱因的肝性脑病,无原因的肾功能迅速减退,原因未明的发热,外周血象白细胞升高或不高者但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均要考虑SBP的可能性。尽管腹水培养对SBP有确诊意义,但阳性率不高,本组为16.36%。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腹水PMN>0.25×109这一标准。其预后取决于近期胃食管静脉出血,感染程度和肝肾衰竭的情况。50% SBP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幸存者69%将在1年内复发,又将有50%死亡。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积分越高预后越差。本组Child-A、B、C级之间病死率有明显差异,可作为SBP预后的指标。肝硬化伴SBP后常加重肝实质损害,肝功能急剧下降,往往容易出现并发症,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病死率增加。本组结果与报道[2]一致,认为并发症与预后密切相关。而高胆红素血症,PT延长提示预后不良。近年来由于早期诊断和抗菌药物的进步,情况大有好转,SBP缓解率可达70%~90%,生存率50%~70%[1],这与本组的病死率14.55%还有一定差距,考虑与多为初次感染、感染程度轻以及积极抗感染和护肝对症支持治疗有关。一旦临床考虑SBP,就应给予经验性抗菌治疗,而不一定知道致病菌的特点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一般首选头孢类广谱抗生素或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文献】
    [1]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56.

  [2]田文谋,于德昌.腹膜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