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特点探讨
作者:赵登蕴,覃亚勤,郑伟,刘贵章,唐杏明,李声方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肝组织病理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 对80例ASC进行肝组织病理、HBV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95%(76/ 80)患者肝组织有炎症或纤维化改变,大部分病理诊断为轻度,极少部分为中度和重度,17.5%达G2以上;肝组织HBsAg表达(+)占47.5%,(++~+++)占52.5%,HBcAg表达(+)占70%;肝组织G2~4和G0~1、S0和S1~4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大部分ASC患者肝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改变,应争取行肝活检,以及时判断肝病活动性和是否需要抗病毒,HBV DNA不能作为慢性HBV感染组织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 肝炎,乙型;病毒感染,活组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肝组织的病理和HBV免疫组化特点,我们对80例ASC患者进行了肝活检和血清有关病毒指标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对象为2004年3月~2005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共80例,所有患者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近半年来肝功能一直正常,肝脾B超探查未见异常。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最大37岁,最小17岁,平均25.7岁。全部病例HBsAg和HBeAg阳性,有40例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HBsAg和HBcAg,临床和病理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修订的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 血清学检测
肝功能用美国产BAYE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HBVM采用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HBV DNA定量测定采用美国产PE7000型PCR定量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肝穿刺和肝组织病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检查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合格者在超声波引导下用美国生产的活检枪和一次性18G肝穿针进行穿刺,穿出的肝组织不少于1.5cm。肝组织常规用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由高年资病理科医师进行盲法阅片。用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对病理切片进行HBsAg、HBcAg检测,试剂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BsAg阳性细胞数<25%为弱阳性,用(+)表示;25%~50%为中度阳性,用(++)表示;超过50%为强阳性,用(+++)表示。因HBcAg常在肝细胞核内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不易被检出,故检出者以(+)表示,未检出者以(-)表示。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测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
80例ASC患者中,有76例肝组织有炎症和(或)纤维化改变,占95.00%。其中病理诊断为轻度73例,占91.25%,中度1例,占1.25%,重度2例,占2.50%。
2.2 慢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
80例ASC患者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2~4 14例,占17.50%,11例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达S1~4,占13.75%,有1例为G2S3~4(早期肝硬化),占1.25%,见表1。表1 80例ASC患者的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略)
2.3 肝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40例患者肝组织HBsAg(+)19例,占47.50%,HBsAg (++~+++)21例(其中+++3例),占52.50%;HBcAg(+)28例,占70.00%,(-)12例,占30.00%。
2.4 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
在80例患者中,肝组织G2~4和G0~1、S0和S1~4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分别为1.95、1.9,P>0.05),见表2。表2 80例ASC血清HBV DNA含量与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关系(略)
3 讨论
我国人群中现症HBV感染率达10%左右,其中,少部分为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而大部分属于无肝病相关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的ASC。对肝功能明显异常、HBV复制活跃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必须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护肝和抗纤维化等,当前已取得一致的认识,但对ASC是否需要治疗,如何进行治疗,目前尚无非常一致的看法[1]。一般认为,ASC只需要门诊随访,但这些患者发生重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并不罕见,因此,及时正确了解这类患者肝脏病变状态,显得非常重要。
活体肝组织病检查是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以及评估疗效的金标准。在ASC肝组织学检查大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性改变。[2]报道,一组261例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肝组织学检查正常者仅占10%,轻度慢性肝炎占25%,个别已是肝硬化;杨柳明等[3]报道327例肝功能正常的ASC患者中,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纤维化表现,其中G3占14.6%,S3~4占21.4%。本组资料结果显示,95%的ASC患者肝组织有炎症或(和)纤维化,大部分病理诊断为轻度,也有少数中度和重度患者,17.5%的患者肝组织病理达G2以上,具备抗病毒治疗指征[4],与以上研究结果相近。因此,肝功能ALT并不能完全反映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损害,单纯凭肝功能ALT和肝纤维化指标来判断肝脏病变的活动性是不够的,ASC患者应以肝活检作为判断肝病活动性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让具备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使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较明显的患者能及时得到护肝、抗纤维化治疗,减少肝病临床发作机会,延缓病情。
本组患者免疫组化均有HBsAg表达,但表达的量不尽相同,高含量表达和低含量表达的比例基本相近,可能与病例选择或患者机体免疫状态有关,HBcAg检出率也较高,达70%,但尚有30%的患者未检出HBcAg,可能与HBcAg常和抗HBc在肝细胞核内形成免疫复合物,HBcAg被封闭而不易检出有关。
血清HBV DNA载量检测一般作为病毒学标志和用于治疗效果观察,乐晓华等[5]报道,G1、G2、G3、G4以及S1、S2、S3、S4的HBV DNA载量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周小辉等[6]研究也表明,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无关,本研究发现G0~1组和G2~4组、S0组和S1~4组的HBV DNA载量差异无显著性,支持以上结论,表明HBV DNA不能作为慢性HBV感染肝组织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文献】
[1]张斌,金瑞,陈恩华.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J].临床荟萃,2004,19(1):42-43.
[2]骆抗先.乙型肝炎临床与活体组织病理[M].北京:技术出版社,2001:235.
[3]杨柳明,徐克成,赵延龙,等.肝活检对转氨酶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临床意义[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10):590-592.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1):8-18.
[5]乐晓华,陈心春,李美忠,等.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与肝活检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3):262-263.
[6]周小辉,周元平,姚春兰,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1999,7(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