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的手术麻醉和预防感染的应对措施
作者:唐华军,赵乃康,覃兴龙,秦英,邱历,谢春梨,卢永娟
【摘要】 目的 减少为艾滋病患者手术麻醉的医务人员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几率。方法 42例艾滋病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时实行了预防感染的应对措施,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艾滋病患者手术麻醉过程顺利,参加艾滋病患者麻醉操作及管理人员均未被HIV感染。结论 合理的预防应对措施和完善的职业暴露处理是减少医源性感染HIV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麻醉;综合预防
近几年来艾滋病(AIDS)疫情在我国迅猛,AIDS患者人数急剧增加,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手术时若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必然会增加被感染HIV的机会。2002年1月~2007年8月,我科对42例AIDS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并实行了预防感染的应对措施,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IDS患者42例,其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8~51岁,平均31岁。其中剖宫产4例,急性阑尾炎6例,胃肠异物5例,颈部淋巴结活检23例,胫腓骨骨折1例,肱骨骨折1例,锁骨骨折2例。患者术前HIV抗体均为阳性。采用的麻醉方式:全身麻醉5例,腰硬联合麻醉11例,基础麻醉13例,局部加静脉麻醉10例,臂丛加颈丛3例。
1.2 预防应对措施
HIV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HIV的感染源可来自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而对医护人员来说主要感染源为血液。HIV分离率最高,即传染性最强的是临床上无症状而血清抗体是阳性的病毒携带者[1]。感染HIV的途径主要为:皮肤被含有HIV感染的针(缝合针和注射针)、手术刀、剪刀、布巾钳等刺伤,操作过程中破损部位皮肤不慎接触含有HIV感染的血液或体液等。正常接触AIDS患者不会感染HIV。术前做好自我防护的情况下常规访视患者,与患者沟通,不增加其心理压力,更不能拒绝和歧视患者。
1.2.1 个人防护措施
皮肤破损者,尽量避免操作。常规更换传染病房衣帽鞋裤,同时还要做到:①进行气管插管时配戴适当的眼镜和防护镜,以防血液溅入眼内,减少病毒通过粘膜感染的机会。②加穿一次性手术隔离衣、鞋套,以防血液污染而致皮肤长时间接触血液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发生[1]。③戴双层一次性口罩,一旦被血液溅污应立即更换。④戴两双手套,手和皮肤有伤口时认真包扎原伤口后必须戴双层手套。一般认为戴单层手套后被患者血液污染的机会可减少80%,戴双层手套则可使穿透里层的危险性又减少50%[2]。⑤为防止针尖刀片等锐器刺伤手和皮肤,使用完毕的针头不得再套上针头鞘套。针头和刀片放入损伤性废物贮存器内。
1.2.2 对患者血液及血液污染物的处理
①患者的大小便、血液、引流液、呕吐物等应放入专用标志醒目的容器内,加入0.5%(500mg/L)过氧乙酸浸泡处理,30min后方可倒入便池[3]。②使用过的一次性麻醉用具如包装盒、鞋套、手套、一次性防水手术衣等,用后放入双层塑料袋内,扎紧口并标记“HIV阳性”的标签,送焚烧。③一次性针头、刀片、缝合针等锐器放入损伤性治疗废物贮存器内,封口标记后统一进行无害处理。④非一次性器械如持针器、剪刀等必须彻底消毒,应打开轴节用1000mg/L的“84”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初步冲洗,然后用超声清洗机清洗烘干,上润滑油,打包,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后二次备用。⑤非一次性布类用品,放入双层大塑料袋内,标记“HIV阳性”的标签后送洗衣房单独浸泡消毒后洗涤。
1.2.3 非一次性麻醉用具的处理
对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器、钠石灰罐等,术毕用2%戊二醛涂抹,然后用清水抹净,与手术间一同消毒处理[3]。
1.2.4 暴露后的处理
①完整的皮肤暴露时,立即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冲洗,而粘膜暴露时,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目前尚无证据说明在完整的皮肤粘膜暴露时应用消毒剂可以减少传染的危险性,因此,有完整的皮肤时,不提倡擦洗皮肤或用消毒剂,以免造成擦伤,从而增加被感染的危险性[4]。②锐器刺伤时,必须保持沉着镇定,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双手手套,下垂手指,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往远心端挤压伤口,使伤口血液排出体外,以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液(0.5%~1.0%碘伏)冲洗伤口3~4min,再用2%碘酒和75%酒精消毒受伤部位[5]。同时立即报告职业暴露鉴定委员会,进行暴露级别评估,争取在暴露2h内遵循专家意见实施预防性用药。
2 结果
本组42例AIDS患者手术麻醉过程顺利,本组参加AIDS患者麻醉操作及管理人员均未被HIV感染。
3 讨论
近几年,在我国随着HIV感染人数和病人的快速增加,AIDS的预防与任务日益加重,职业暴露不断出现,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HIV职业感染的概率比较低,但由于AIDS的难治愈特点,HIV感染后的处理没有一个是100%有效,同时我院曾出现13起针刺伤等职业暴露事件,给医护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故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显得尤其重要。AIDS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衰竭,多会诱发各种机会性感染而导致营养不良、血管条件变差[6]。浅静脉穿刺困难,需反复多次穿刺静脉,这不仅加重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几率,故术中开展深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术后职业暴露几率。
职业暴露感染HIV的数据表明,医务工作者在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若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职业暴露事件基本上是可以避免的。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机构内,被锐器刺伤的皮肤损害是传播HIV的最常见形式。本组医务人员在对42例AIDS患者手术麻醉时进行预防感染处理表明,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职业性接触HIV危险的加强预防应对措施、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的技术操作管理等是预防HIV感染的最好武器。医师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按要求清洗消毒伤口,同时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鉴定委员会,进行暴露级别评估,争取在暴露2h内遵循专家意见实施预防性用药。现多用强化用药程序:齐多夫定(AZT)每次300mg,每日2次;拉米夫定(3TC)每次750mg,每日2次;奈非那韦(IDV)每次800mg,每日3次,上述药物持续服用28天。暴露后1年内要定期监测HIV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监测。
【】
[1]王晓,张世清,王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传染学杂志,2000,10(4):297-299.
[2]美国麻省总医院著.临床麻醉手册[M].王俊科,王多友,王凤学,等译.5版.沈阳:辽宁技术出版社,1999:87-88.
[3]王家松,方秀春,吴志福.艾滋病患者的急诊麻醉和预防感染的应对措施[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4):306.
[4]苏关关.艾滋病与HIV的职业暴露后防护[J].全科医学临床与,2005,3(1):5-9.
[5]黎碧莹.关心和支持从事艾滋病医护工作人员——国外经验介绍[J].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16(6):316-317.
[6]祁燕伟,郭霞.深静脉置管在AI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