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妥英钠抗癫痫血药浓度监测的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 通过对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浓度与疗效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结果 116例血药浓度测定的患者中,有效61例(52.59%),疗效不足38例(32.76%),无效12例(10.35%),中毒5例(4.31%)。结论 苯妥英钠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大,癫痫患者应重视血药浓度的监测,做到个体化给药。
【关键词】 癫痫;苯妥英钠;血药浓度;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苯妥英钠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癫痫药之一,主要适用于治疗复杂部分发作(颞叶癫痫、精神运动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局限性发作)、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和癫痫持续状态[1]。但由于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症状十分相似,又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我院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现回顾性给予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在本院治疗的癫痫患者116例,其中门诊病人50例,住院66例,男71例,女45例,年龄14~82岁。病程1个月~12年;原发性癫痫82例,外伤性癫痫34例,全部病例均无肝、肾疾患及颅内疾病。均在清晨服药前,取上肢静脉血。
1.2 仪器和试剂
德国Bayer公司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苯妥英钠质控、标准曲线试剂盒均系德国Bayer公司生产。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病例中,控制发作或发作减少75%以上为有效,发作减少25%~75%为疗效不足,发作减少25%以下为无效,出现眼球震颤、步态不稳、眩晕等前庭功能障碍,或嗜睡、昏睡、幻觉等意识、精神障碍反应为中毒。
2 结果
2.1 116例苯妥英钠监测中,血药浓度<10mg/L的有54例次(46.55%);10~20mg/L的有55例次(47.41%);20~30mg/L的有11例次(9.48%);>30mg/L的有6例次(5.17%)。
2.2 患者血药浓度与疗效关系,见表1。表1 苯妥英钠血药浓度与疗效关系(略)
3 讨论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具有操作方便,样品处理简单、快速、灵敏、精密度高,检验结果重现性好等特点,血浆中苯妥英钠的最低检测限为0.5mg/L,且满足CV<5%的方法学要求。
苯妥英钠的有效血药浓度为10~20mg/L,在116例癫痫患者中,10mg/L~有55例次,占47.41%,临床表现这些患者癫痫症状控制良好,在服药期间内,发作次数少,效果较满意,只有4例(7.27%)不能控制症状。54例次患者血药浓度低于10mg/L,占46.55%,控制癫痫发作效果不理想,疗效较差,但有12例(22.2%)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说明患者对苯妥英钠的耐受性差异大,调整剂量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不可盲目套用理论值。17例高于20mg/L,占14.66%,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增加,但有个别患者血药浓度在20mg/L以上时能有效地控制症状,且没有出现毒性反应,就不一定要减少剂量,但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药浓度进行密切的观察和随访,以免发生中毒现象。
苯妥英钠的药动学与剂量有关,用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呈现非线性动力学的特点,在低浓度时属一级动力学消除,但在剂量增大,其代谢能力超过肝药酶的能力时,属零级动力学消除,半衰期显著延长,此时剂量稍有增加,可能血药浓度有突然增高,易出现中毒症状[2]。苯妥英钠的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年龄、肝肾功能、联合用药、妊娠等。随增龄,苯妥英钠的蛋白结合率减少,从而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增加。65岁以上病人比45岁以下者的蛋白结合率可减少2%~20%,故老年人用苯妥英钠时应减量[3]。
因此,抗癫痫患者的苯妥英钠血药浓度是临床个体化给药、评价其疗效的主要依据之一,对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用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临床上应重视对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以便调整给药剂量,尽可能达到最佳疗效而不良反应少的临床效果。
【】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8-209.
[2]高清芳,刘高峰,白秀萍.临床药师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53.
[3]何伟珍,李彬,叶伟红.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与个体差异[J].药业,2004,13(1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