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胃管在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营养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梁冬梅,郑惠娜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昏迷,颅脑损伤后;气囊胃管;肠道营养

  临床上,由于疾病的需要,实施管饲营养的病人增多,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其中反流误吸是发生吸入性肺炎最常见的原因。误吸是指异物经喉头进入呼吸道。反流是指胃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咽喉部、口腔等,但这种反流一般不进入肺内;诚然,在咽、口腔反流后,必然增加误吸的发生。鼻饲是一种得到公认的肠内营养方法。但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胃排空延迟,贲门括约肌松弛,传统的鼻饲易引起反流、误吸等并发症[1]。我科于2005年12月~2007年1月,对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的20例病人实施了气囊胃管鼻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均经临床和CT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年龄16~78岁,平均42.6岁;GCS评分3~8分,平均5.0分。其中开放性损伤4例,闭合性损伤16例;开颅手术12例;气管切开6例;存活15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3例。

  1.2  鼻饲方法 

  自制气囊胃管见图1。伤后24h按留置胃管法常规将气囊胃管插入所需长度后再插入20cm(胃管前端及气囊的长度),从气囊腔注入40~60ml气体后将气囊缓慢拉出至贲门,稍加压固定。接引流袋,如48h内每天的胃潴留<150ml,监测生命体征稳定或在临床干预下基本稳定,则开始鼻饲。根据每天所需的营养液分6次喂养,一般一次喂食后夹管2h,胃管接引流袋1h,记录胃潴留量,按胃潴留量调节下次喂食时间和量。

  2  结果
      
  本组20例病人,死亡3例,病死率为15%。生存病人15例,由于使用气囊胃管,有效地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能满足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和蛋白增加的需要,减少营养物质的丢失,维持胃肠粘膜及功能的完整性。各项营养指标如氮平衡、血清蛋白、体重的维持均优于传统的胃管鼻饲,且并发症的发生和控制如反流、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等明显减少。本组20例病人出现反流1例,误吸1例,肺部感染2例。

  3  讨论

  3.1  早期胃肠道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多,能量的需要量增加,分解代谢特别是蛋白质代谢加速。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ME)增加30%~40%,蛋白质的分解增强而合成减少,严重者可丧失约20%机体蛋白,其中大部分为骨骼肌,大量蛋白分解消耗将增加危重病人的病死率。早期胃肠营养能维持胃肠粘膜完整性及功能的恢复,防止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病人蛋白质代谢,减轻负氮平衡,满足机体高代谢的基本需求,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应用气囊胃管伤后48h可实施胃肠内营养。传统胃管鼻饲在伤后6~8天才行胃肠供给日常分解代谢需要,以致影响体液平衡及肝功能,从而直接影响脑损伤后营养状态的纠正[2]。

  3.2  胃肠道营养的安全性 

  胃肠道营养支持易出现呕吐、误吸、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其中反流、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为胃肠道营养最危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张庆玲等[3]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胃内容物的方法,记录了肺内胃内容物的存在,认为反流与误吸存在一定联系,可见减少胃食管反流可减少误吸的发生。我科应用气囊胃管的气囊能在贲门处起到阻止胃内容物反流的作用,有效预防误吸的发生,并能防止胃管脱出。本组18例无反流、呕吐及脱管的发生,2例因病情加重无法耐受鼻饲。同时只出现2例肺部感染,说明应用气囊胃管也可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3.3  并发症

  3.3.1  粘连 

  如气囊长时间压迫胃粘膜,可发生粘连或胃粘坏死,甚至穿孔。因此,每次胃排空后,应将床头抬高30°~45°,抽出气囊气体,10~15min后,再将气囊充气后进行鼻饲,可预防胃粘连。本组无粘连发生。

  3.3.2  腹胀 

  胃内容物过多、扩张或胃肠动力减慢均可引起腹胀。可在喂食前开放胃管,监测胃内残留物容量,若胃内残留物容量>150ml,停止喂养4h。并根据医嘱使用胃肠动力药。本组1例出现轻度腹胀,经处理后症状好转。
      
  总之,气囊胃管在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营养中的应用简单、易行、实用,并发症少且可预防控制,有助于重型颅脑损伤后肠道营养有效和安全地实施。

【】
    [1]汤树洪,甘渭河.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4):530-533.

  [2]焦德让.前庭神经鞘瘤[J].神经疾病杂志,2003,3(4):197-201.

  [3]张庆玲,刘明华,刘玉馥.等.机械通气患者鼻胃管对胃液反流和误吸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58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