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患者纤溶酶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凌霄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纤溶酶前后血管内皮和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与临床价值。方法 对4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于纤溶酶治疗前后测定其血管内皮(NO、ET、6-K-PGF1α)和凝血(PT、APTT、TT、Fib)指标。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纤溶酶治疗后其血管内皮观察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或0.05);而其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纤溶酶治疗脑梗塞患者对其血管内皮和凝血指标均有改善作用;对患者的凝血指标于3天内可调节到正常值水平。

【关键词】  脑梗塞 纤溶酶 内皮 血管 凝血酶原

    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纤溶酶治疗,可使梗塞相关血管早期开通,限制梗塞范围、改善患者的预后。纤溶酶治疗具有疗效佳、无创伤、简便易行,价格便宜等特点,为临床广为使用。笔者动态观察了溶栓酶治疗前后其患者血管内皮和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塞患者诊断按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病史、症状和体征检查及CT或MRI确诊。急性脑梗塞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64.9±11.5岁。均为发病1周内的住院患者,本组病例合并高血压病26例,冠心病21例,高脂血症19例,糖尿病12例;按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标准[2]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轻型26例,中型9例,重型7例。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65.3±12.7岁,均为同期门诊查体健康者,其性别、年龄、种族与急性脑梗塞组相匹配(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降纤治疗方法 

  入院后应用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治疗,第1天给纤溶酶100u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第2~9天用纤溶酶200u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

  1.2.2  血液标本采集 

  分别于降纤治疗前,治疗后48h、72h取空腹肘静脉采血1.8ml。各加0.2ml浓度为109mmol/L柠檬酸钠抗凝,立即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待测凝血标志物。取空腹肘静脉血5ml,2ml注入含10%依地酸二钠20μl和抑肽酶40μl的一次性试管中,充分混匀,4℃3000 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放-30℃冰箱保存,待测血管内皮素(ET)、6-K-PGF1α浓度;另3ml注入普通试管待测NO浓度。

  1.2.3  检测方法 

  血清NO浓度的测定采用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仪器为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浆ET、6-K-PGF1α浓度的测定采用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生产的药盒,用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环仪器厂生产的γ自动计数仪进行放射免疫测定;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凝血标志的检测用北京世帝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时间(TT)。使用试剂为美国太平洋有限公司生产,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2.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塞血管内皮指标变化情况 

  急性脑梗塞组在纤溶酶前、治疗后2天、3天时的血浆NO、ET及6-K-PGF1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见表1。表1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管内皮指标变化情况(略)

  2.2  急性脑梗塞患者纤溶酶治疗前后各时间段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脑梗塞患者溶栓前PT和APTT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溶栓后逐渐延长,72h后恢复正常。而FiB纤溶酶治疗后下降,72h后恢复正常。见表2。表2  脑梗塞患者纤溶酶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略)

  3  讨论

    实验证明如闭塞血管能及时开通则可减少梗塞灶体积,且能增加半暗带神经细胞的成活率。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塞仅次于卒中单元的最有效方法[1]。但是,溶栓治疗存在三大并发症:①梗塞灶继发出血;②致命性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③血管再闭塞,以及诸多的非适应证及禁忌证[2]。最重要的还有严格的时间窗(≤6h),使溶栓治疗在绝大多数病人特别是基层的病人中无法实施。近年来,家们将传统的提纯工艺与单克隆抗体纯化技术相结合,从蝮蛇蛇毒中纯化出了一种纤溶酶,纤溶酶与临床上目前广泛使用的降纤酶、巴曲酶不同,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而使血栓溶解,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临床实验证明,纤溶酶在溶栓治疗中有独特的疗效,克服了链激酶、尿激酶等存在的不足,是治疗脑梗塞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其特点为:①底物专一性:选择性强,直接作用于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②特异亲和性:对纤维蛋白有特异亲和性,水解纤维蛋白的速度是水解纤维蛋白原速度的5倍,因此在溶解血栓的同时,不会引起过度纤溶。③ 高安全性:由于采用单克隆抗体纯化技术,而保证了该制剂为:单一成分,产品纯度高,无出血毒、神经毒、异常毒等其他蛇毒毒性。④适度性:适度溶解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粘度,对整个纤溶系统无明显激活作用,因此避免了以往溶栓药并发症的产生。⑤时效性:半减期长,为6.5h,避免了连续注射带来的出血倾向。另外,纤溶酶还有神经因子样作用,可以营养、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实验还发现纤溶酶有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因纤溶酶具有以上优点,且无严格治疗时间窗,使应用纤溶酶治疗脑梗塞在临床中易于开展[3~5]。从本组资料看,应用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塞,在2~3天内两组比较治疗前后其血管内皮各观察指标虽有下降,但仍比正常对照组高,而患者的凝血酶原观察指标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表现为PT、APTT、TT、Fib于治疗3天内可调节到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新一代的溶栓剂——纤溶酶是集直接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半减期长、效率高、毒副作用小、价格适中为一体的理想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
    [1]Riek-Burchardt M, Striggow F, Henrich-Noack P, et a1. Increase of prothrombin-mRNA after glob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with constant expression of protease nexin-l and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 [J]. Neurosci Lett,2002,329(2):18l-184.

  [2]Xi G, Reiser G, Keep RF. The role of thrombin and thrombin receptors in ischemic,hemorrhagic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deleterious or protective[J]. Neurochem,2003,84(1):3-9.

  [3]McConnel JP, Cheryk LA, Durocher A, et al. Urinary l1-dehydro-thromboxane B(2) and coagulation activation markers measured within 24 h of human acute ischemic stroke [J]. Neurosci Lett,2001,313(2):88-92.

  [4]Liu X, Piela-Smith TH. Fibrinogen-induced expression of ICAM-1 and chemokines in human synovial fibroblasts [J]. J Immunol, 2000,165(9):5255-5261.

  [5]Blann AD, Ridker PM, Lip GY. Inflammation,cell adhesion molecules,and stroke: tools in pathophysiology and epidemiology [J]. Stroke,2002,33(9):214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