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覃后继,周耀南,陆春雷

【摘要】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ALD)患者的致病因素。方法 对78例ALD患者的饮酒量、饮酒时间、性别、相应并发症、等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ALD的致病因子明确,日均酒精摄入量和饮酒年限与酒精性肝病的肝脏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30,P均<0.01)。结论 相同饮酒量及饮酒年限的患者其疾病进程行为、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不同致个体间对酒精毒性反应不同。

【关键词】  肝病,酒精性,酒精中毒


  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AL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现就我院收治的ALD患者,对临床资料较完整的78例进行诊治讨论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均为2001年5月~2005年5月收治在我院消化内科、肝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者,其中男72例,女6例,平均46.3岁。全部病例根据饮酒史、症状体征及相应辅助检查,并除外代谢异常、药物等引起的肝损害,诊断为ALD。

  1.2  ALD的诊断  参照2002年10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通过的临床诊断标准分为:①轻度ALD;②酒精性脂肪肝;③酒精性肝炎;④酒精性肝硬化[1]。78例患者中轻度ALD 14例(17.95%),病理证实2例;酒精性脂肪肝22例(28.21%),病理证实4例;酒精性肝炎30例(38.46%),病理证实6例;酒精性肝硬化12例(15.39%),其中合并食管胃道静脉曲张6例,出现肝性脑病2例,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例;其中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8例,合并丙肝病毒(HCV)感染1例。

  1.3  饮酒时间、量、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肝损害程度与饮酒时间和每日摄入酒精量呈正相关(r为0.32和0.30),P均<0.01,见表1。

  1.4  治疗和转归  严格禁酒,针对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辅以安珐特(牛胎肝提取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安络化纤丸等保肝治疗。即使是中晚期ALD患者也嘱其严格禁酒。经严格禁酒和治疗2周后,动态观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酸转肽酶(γ-GT)均明显下降,肿大的肝脏明显缩小;对酒精性肝硬化相应并发症的治疗,如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经止血、输血、降门脉高压、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治疗后好转。在治疗过程中,常遇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不能戒酒,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的有3例。

  表1  饮酒时间、量、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略)

  2  讨论

  2.1  酒精致ALD的作用机理    ALD是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慢性肝脏疾病。其发病机理为当今研究热门课题,涉及到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学科。它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范建高[2]等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参与:①乙醇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后一反应使辅酶Ⅰ(NAD)转变为还原性辅酶Ⅰ(NADH),因而使NADH与NAD比值升高。从而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使脂肪酸代谢发生障碍,氧化减弱,继之使中性脂肪堆积于肝细胞中。同时,NADH的增多又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使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而发生脂肪变性,最终导致脂肪肝形成,这是酒精对肝损害引起脂肪变性的主要原因。②大量饮酒可使体内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氧化受损,使血液和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游离脂肪酸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加上乙醛的协同作用可导致生物膜受损,并加强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的毒性,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③酒精有增加胆碱需要量的作用,而胆碱是合成磷脂的原料之一。磷脂是合成脂蛋白的重要原料,故磷脂的不足又影响了脂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了脂肪从肝脏中排泌。同时,酒精还能抑制肝细胞内脂肪酶活性,肝细胞分解脂肪的能力下降,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④大量饮酒可刺激肾上腺及垂体—肾上腺轴,动员周围脂肪组织的分解,释放出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使肝内TG合成增加。又因VLDL缺乏载脂蛋白使其分泌排出发生障碍,而促使产生脂肪肝。⑤大量长期饮酒还可以诱导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增加,加重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使肝脏内皮细胞窗孔变多变大,结果至富含TG的乳糜粒及其残骸被肝细胞引入,肝细胞摄取脂肪过多,促进了脂肪肝形成。⑥肝脏输出TG的能力下降,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能损害肝细胞高尔基体复合功能,导致VLDL合成减少,以致不能将TG运输出去,造成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⑦免疫机理,细胞和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可引起细胞和组织炎症、溶解和坏死。酒精作为一种半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过量的乙醛和脂质过氧化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并通过激活Kupffer 细胞生成大量细胞因子而引起炎症。同时激活肝星状细胞合成过多的细胞外基质,引起肝纤维化。这些病变的不同组合,在ALD的发生、过程中形成了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本组资料显示:ALD的致病因子明确,日均酒精摄入量和饮酒年限与ALD的肝脏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另有研究表明女性对ALD的易患性较男性高,本组因病例较少而未得出相应结论。
       
  在本组资料中可见,相同饮酒量及饮酒年限而患者的疾病进程不一样。有证实,行为、环境和遗传因素的不同导致了个体间对酒精毒性的反应不同。近年来研究了遗传多态性与ALD的关系,遗传多态性与个体对酒精的易感性和肝脏的损害程度有关,但是遗传多态性在ALD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确切机理仍不明确,细胞因子的基因调控的多态性在ALD发生、发展中也有一定的作用[3]。

  2.2  ALD的诊断分型  合并HBV和HCV感染的患者,病毒及酒精产生协同效应,加重了肝损害。有研究表明[4],HCV感染者酒精摄入量超过50g/d就会加速肝脏病变,即使摄入正常量的酒精,也会加速肝纤维化。根据饮酒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不难诊断出ALD。但准确分型、分期和了解伴同因素(HBV感染等)则必须依靠病检查,而根据2002年10月中华医学分会通过的ALD病理诊断标准可分5类为:轻症ALD、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本组病例中经病理明确分类的占总数的15.38%,均系非肝硬化病例,在无肝活检病理资料的情况下,要确切分型较困难,但原则基本一致,只是疗程长短不同,肝移植是终末期ALD的有效治疗手段。

【文献】
    [1] 张道明,王泰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病杂志,2003,11(1):72.

  [2] 范建高,曾民德.酒精与脂肪肝[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8.

  [3] 许东升.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胃肠病学,2003,8(5):297.

  [4] Westin J,Lagging LM,Spak F,Aires N,et al.Moderate alcohol intake increasers fibrosis progression in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J Viral Hepat,2002,9(3):23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