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致静脉炎相关原因分析及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寻找减少及减轻静脉炎的防护方法。方法:使用前做相关知识宣教,正确选择血管,掌握好使用的浓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发生静脉炎后及时对症处理。结果:患者发生静脉炎受损血管恢复正常。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有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胺碘酮作为和预防反复发生及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室纤颤的第Ⅲ类抗心律失常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轻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我科于2007年5月~2008年4月共计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后致静脉炎18例,在护理中经探索其原因及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例,均为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胺碘酮引起的静脉炎,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5~73岁,其中Ⅰ级11例,Ⅱ级5例,Ⅲ级2例。
1.2判断标准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1]: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原因分析及护理
2.1患者对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给药时的注意事项认识不足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给药前让患者了解胺碘酮使用的必要性及其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输注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静脉炎的转归,消除其恐惧心理并取得配合及理解。
2.2调节输注的浓度、PH值、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
本组18例静脉炎患者的给药浓度为0.6~3.0 g/L。据报告:静脉滴注胺碘酮浓度>3 g/L时,易引起外周静脉炎,如静脉滴注持续时间超过1 h,其浓度不超过2 g/L,也可引起静脉炎[2]。调查研究还发现:高浓度胺碘酮外周静脉泵入时间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正态分布关系,泵入20~30 h,静脉炎发生率最高,2 h之内几乎无静脉炎发生,47 h后继续泵入胺碘酮,静脉炎发生率未见增加[3]。血液正常PH值为7.4,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4],引起静脉炎。临床上常用的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低,呈酸性,若配伍后偏离其PH值范围,则可能产生混浊、沉淀或加速分解[5],引起静脉炎。因此,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的过程中,掌握好其给药浓度和给药的持续时间至关重要。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减少静脉给药的时间,调整给药浓度,并尽早过渡到口服给药。
2.3注射部位的选择与静脉炎的关系
2.3.1首选中心静脉给药选择中心静脉给药,由于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3.2血管的选择通过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选择上肢静脉,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6]。选择外周静脉给药时,宜选择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
2.4药液渗漏及静脉炎的防护
2.4.1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如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和灼热,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给予33%硫酸镁湿敷。
2.4.2药液外渗者早期以5%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做局部环状阻滞。利多卡因注射后对局部静脉产生作用,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减轻和阻止液体和药物的渗漏及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7]。
2.4.4输液前以生理盐水做引针穿刺,防止因穿刺不成功造成药物外漏。输液结束后用20 ml左右生理盐水推注,缩短药物残留于血管内的时间,从而减轻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2.4.5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为:黄芩、黄柏、黄莲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化血管壁、祛腐生肌之功效,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代谢,利于创面修复,另外通过保护神经末梢和松弛立毛肌达到止痛作用[9]。广泛应用于临床化疗性静脉炎、静脉输液外渗、静脉炎等。其疗效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法。
2.5合并皮肤溃疡的处理方法
合并皮肤溃疡时,采集溃疡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后按外科换药处理。
3结果
15例Ⅰ~Ⅱ级静脉炎患者经过3~7 d的治疗及护理均治愈(除1例死亡外),2例下肢注射部位局部组织结节状硬结给予硫酸镁湿敷3 d无效,并出现皮肤点状溃疡后改用湿润烧伤膏外涂加外科换药处理5 d治愈。
4小结
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10]。高浓度胺碘酮从外周静脉泵入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8.2%。选择中心静脉给药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此,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极其重要。
[]
[1]付春华,赵雁,于莹,等.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11(37):816-817.
[2]田金萍.静脉注射可达龙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护理[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2(6):540.
[3]李纬,张俊,乔燕舞,等.高浓度胺碘酮静脉泵入与静脉炎关系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2(13):594-595.
[4]赵丽君.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1998,12(5):48.
[5]陈连剑,郭华.输液PH值对与其配伍的注射药物的影响[J].广东药学,1999,99(1):39.
[6]梁晶.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不同影响的观察[J].医药杂志,2007,12(9):110-111.
[7]王玉霞.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渗漏的教训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B):29.
[8]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杂志,2001,11(16):647.
[9]祝爱娥.湿润烧伤膏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1):1472-1473.
[10]田文英.外用正红花油治疗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