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模型在外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专业 护理 外科
护实验教学是学生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其目的为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实验设计、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为适应护理学需要,延边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外教研室将动物疾病模型应用于护理外科学实验教学,效果满意.
1 实验材料及教学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内容 实验动物选择成年家犬,实验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及实验模型选择危重病及需要实施综合性措施的疾病模型,如开放性血气胸、心跳呼吸骤停及失血性休克模型等,这些疾病模型具有发病时间短、病情危重及无法再现等特点,急救及护理措施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1.2 实验准备
1.2.1 人员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根据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并将学生分为观察组、护理组及记录组等.教师准备: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及任务,设计相应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供学生实验使用.
1.2.2 仪器准备 所需仪器有紧闭循环式麻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器、生物实验系统(BL?420S)、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及动静脉导管等.
1.2.3 药品准备 备有麻醉药品(鹿眠灵)及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尼可刹米、100g/L葡萄糖酸钙、生理盐水、肝素、地塞米松、ATP、辅酶A及细胞色素C等.
1.3 实验教学方法
1.3.1 动物的准备 1)麻醉,让学生观察动物进入麻醉状态的变化;2)备皮,让学生观察动、静脉及胸壁插管的位置;3)将心电监护仪的导连线与模型动物连接;4)创伤性连续动脉血压监测:切开一侧股动脉插入动脉导管,将其与生物实验系统连接,连续监测血压.
1.3.2 制作动物疾病模型 根据实验项目设计制作不同的动物疾病模型.开放性血气胸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为切开一侧胸壁,切断肋间动脉;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为股动脉穿刺,连续采血待心跳骤停,静脉推注心脏停搏液(100g/L氯化钾10mL、5g/L碳酸氢钠10mL、5g/L葡萄糖30mL、10g/L葡萄糖酸钙10mL及ATP 4mL),诱发心室纤颤.
1.3.3 实验过程 于麻醉安静状态下检测正常家犬生命体征及相关数据作为正常对照.制作疾病动物模型后,迅速进行临床医学诊断及护理诊断,拟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
2 实验教学结果及评价
2.1 实施护理措施 认真观察正常状态及患病状态下家犬的血压、呼吸及心率等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并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做出护理诊断,根据护理诊断拟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并根据护理结果,完成护理实验报告.
2.2 实验评价 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实验目标达成度、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满意度等.实验教学目标达成度是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相关知识、护理技能熟练程度、护理程序及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创意性等来评价.实验结束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观察记录,对比分析正常状态、疾病状态及患病前后的病理变化的差异,分析实施护理措施的效果,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实验报告结果给予评价.
3 改革护理实验教学
3.1 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观念的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先导,目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护理教育的主旋律[2],亦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护教师应重视护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将其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同时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观念,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体现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3.2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以往护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以训练与验证为主,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动物疾病模型在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拓展了实验教学的内容,可实现临床上危重病例的护理训练,达到多功能模型无法达到的逼真的实验效果.
3.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动物疾病模型的设计,广泛开展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丰富了实验教学方法.
3.4 完善实验教学评价 正确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法可在激发学生实验兴趣、规范学生实验过程及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3].动物疾病模型一般应用于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而实验评价包括实验相关查阅及综述、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创新性、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及熟练程度、实验报告的性及准确性等.全面的实验评价可强化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5 加强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评价者,亦是使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启发者.自主设计性实验不等于学生脱离教师,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亦应始终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文献】
[1] 赵炳学,刘卫.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37.
[2] 苏桦.优化护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J].护理研究,2003,20(8):41.
[3] 王勇,宋晚年.改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考核办法提高学生实验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