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临床分析及其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乃超 时间:2010-07-13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原因,为老年人糖尿病早期诊断,合理有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线索。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993~2005年老年人糖尿病203例,其中有慢性并发症85例中2种并发症11例(16.5%),3种者45例(52.9%),29例(34.1%)有4种以上并发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梗塞等发生率最高。结论: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另外通过积极做好健康护理指导,制定学习目标,定期进行健康。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糖尿病;并发症;护理

 
糖尿病作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慢性病,其发病率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正不断增加,即使是过去认为发病率较低的,也呈上升趋势,个别新近富裕起来地区人群发病率甚至高于城镇。由于老年人感知力差,缺乏典型糖尿病症状,以及环境,医疗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临床漏诊、误诊、误治而导致的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十分常见。本文报告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85例,并就并发症发生原因初步探讨。
一、临床资料
自1993年6月至2005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203例,其中慢性并发症者85例(占41.9%),男49例,女36例年龄62~94岁,平均71.6岁。85例中离退休干部17例,工人及城镇居民30例,农民38例。糖尿病病程约6~31年。全组门诊或住院中进行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的检测,符合2005年WHO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慢性并发症85例中2种并发症11例(16.5%),3种者45例(52.9%),29例(34.1%)有4种以上并发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梗塞等发生率最高。其中:高脂血症77、高血压47、糖尿病肾病31、冠心病(含急性心肌梗塞)26(7)、眼干燥症17、脑梗塞18、视网膜变性11、末梢神经炎5、白内障7、糖尿病足4、酮症酸中毒1、其他3。85例中72例(84.7%)首诊为糖尿病并发症,3例是急性心肌梗寨救治中出现酮症酸中毒,检查后方才确诊。
临床经过隐匿,典型三多一少者仅13例(15.3%)。首诊确诊率低,仅14例(16.5%)。漏诊、误诊多,37例(43.5%)。合理、准确用药少,25例(29.4%)长期仅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53例(62.4%)用药无针对性或简短间断用药。65例
(76.5%)没有控制饮食。活动量少,46例(54.1%)基本不活动。拒绝胰岛素治疗,仅11例(12.9%)短期使用胰岛素。糖尿病防治知识贫乏,仅19例(22.4%)学习过糖尿病防治科普知识。
二、结果
12年间85例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死亡43例,其中直接死于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21例,急性心肌梗塞6例,糖尿病尿毒症5例,脑血管意外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严重感染5例,其他1例。
三、讨论
老年人糖尿病以并发症多,临床过于隐袭,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多以并发症为首诊。本组以糖尿病首诊者8例,可能与本组农民及城镇居民占比例较高有关。由于环境、医疗条件限制,专科诊断能力差,使这部分患者未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病程迁延、发生并发症。老年人糖尿病治疗以综合治疗为原则,控制血糖、血压、降低血脂、减少致残率为目的。实践证明老年人糖尿病若能早期诊断,及时而正确治疗,完全可以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长时间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容易触发胰岛β细胞凋亡。胰岛β细胞衰竭是老年人糖尿病的必然结果,因此,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双胍类、磺脲类等口服降糖药对病史长,应用时间2年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已有慢性并发症患者是很难有效地控制血糖。由于老年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长时间高血糖有密切联系,因此建议及时改用或伍以胰岛素治疗。据报道二甲双胍和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在治疗第一年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此后则难以维持其治疗效果。我们曾有3例口服降糖药无效后改用胰岛素治疗半年,有效控制了血糖,慢性并发症症状也有改善,2例再改服美吡达和二甲双胍仍然有效,并已维待1年以上。说明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后减少了自身已病损胰岛β细胞分泌需求;外源性胰岛素给患者带来的临床效果,主要是增加能量和动力,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因此认为,老年人糖尿病凡有慢性并发症宜尽早伍以,或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前提足量胰岛素治疗。

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确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对糖尿病病人,特别是已有并发症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能否修复已病损或衰竭的胰岛p细胞,持久有效地控制血糖迄今未见报告。本组20例长时间应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血糖不仅未能控制且持续攀升,并发症症状加重,其中7例(占20例的35%)分别因尿毒症(3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脑血管意外(2例)、严重感染(1例)而死亡,3例视网膜变性已近失明。此外,4例于1995~1998年先后三次集体在某糖尿病研究所研制的中成药“降糖灵I,Ⅱ,Ⅲ号”治疗,除l例外,4例已分别在两年前因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笔者认为,中医中药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无疑有它很多优点,可治疗不少疾病,但对糖尿病某些广告宣传言过其实,过分夸大对糖尿病的作用效果无疑误导不少病人。大量临床病例证明,中药是很难治愈糖尿病,控制高血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即使是糖耐量异常者,中药也很难阻止向糖尿病的进程:但是,中药在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有着其他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动和控制饮食是老年人糖尿病病人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报告60%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不能控制饮食,本组高达76.5%,其余23.5%的老年患者即使能控制饮食,也很不规范,大部分病人仅限制饭量,个别病人以酒代食。值得注意的是,控制饮食不仅是碳水化合物,重要的是合理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人。此外,运动在本组中,离退休干部和城镇居民基本上缺乏应有一的运动量,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误认为运动就是跑步。因此,不能正确饮食生活和适当运动,无疑是血糖紊乱难以纠正、并发症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实践证明缺乏糖尿病防治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健全的医疗保健体制是老年人糖尿病病情迅速恶化,并发症发生率高的原因。有一定糖尿病防治科普知识的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常常是饮食起居治疗用药规范,自我监测正常有序,血糖控制平稳,并发症少。因此,既要重视老年人糖尿病早期诊断,更应加强糖尿病防治的知识普及。定期有计划地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进行有关并发症的检查,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
四、护理对策
(一)鼓励老年患者注意保持心情开朗、生活规律,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由于衰老会导致机体功能的降低,应鼓励患者多做一些锻炼和脑力劳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练书法等[3]。改变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避免紧张及精神刺激;护士注意平日多询问、多观察,加强心灵沟通,增进护患感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进行有效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为住院老年患者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使其保持良好心情和健康的心理。同时应教育患者在康复运动中要注意适量、持续,注意安全,避免因运动过量而致低血糖的发生[1-3]。
(二)合理膳食
老年人机体各种代谢功能降低、体力活动减弱,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一应控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改变食后就睡的习惯,避免因此而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同时其还可导致冠心病发作等不良后果。忌食甜品,少食煎炸、腌制或过热过冷等食物,易食清淡细软、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4]。
(三)制定明确学习目标,进行健康教育
老年人因人脑功能进行性减退,会出现不同程度记忆力障碍,除了讲解一些易懂的科普知识,还可进行随机性教育,如:吃药、输液时应详细告知病人所使用药物作用、副作用以及反应,如何处理。针对老年人个体、文化、生活方式的不同进行示范性教育,在某些操作过程中给子示范,如:测量体温、做各种康复锻炼等。在日常下作、生活中将身心护理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健康宣教指导,使老年人易于记忆和接受[5]。
  
【文献】
[1]赵苗,马东周.如何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J].中华中西医,2004,9(2).
[2]史启旺.实施心理治疗做好老年保健工作[J].解放军保健医学,2006,8(2).
[3]徐健,冀爱萍,等.老年健康教育的重点及护理对策[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9,9(13).
[4]张苏范,丁娜.健康教育-医患关系问题[J].医学与,1997,18(l).
[5]姚克勤.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及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