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8例疗效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李厚成, 刘玉, 饶忠明, 宁红平, 吴秀云, 朱明  

【关键词】  缺氧性脑病;高压氧;新生儿;疗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因围产期缺氧缺血所致的脑部病变[1]。严重者可造成永久性神经心理障碍损害[2],可造成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听觉和视觉障碍等后遗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质量和人口素质。近年来,应用高压氧配合临床综合HIE,收到了良好效果,减少了后遗症,降低了死亡率。综合我院2001年8月至2005年2月收治98例HIE患儿,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的实践经验,现将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诊断标准1996年10月杭州会议修订的HIE临床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与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确诊,轻度62例,中度26例,重度10例。其中男55例,女43例,年龄在6~48 d。随机分为两组,高压氧治疗组52例,其中轻度32例,中度14例,重度6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室内出血1例);对照组46例,轻度30例,中度12例,重度4例(硬膜下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1例)。两组患儿均为足月儿,在性别、出生体重、窒息程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采用奥地利依比威药厂生产的施普善(脑活素),5 ml加入10%葡萄糖50 ml缓慢静脉滴注(滴注时间>2 h),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同时常规给予同样的综合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72 h内开始进行高压氧治疗,采用宁波产DYC/750 AK型单人纯氧舱,匀速升压10~15 min,中间洗舱5 min,使舱内氧浓度保持在85%以上,稳压20~30 min。新生儿期0.05 MPa(1.5ATA),2~4月0.06 MPa,5~8月0.07 MPa,9~12月0.08 MPa,等速减压10~15 min,每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轻度患儿1~2疗程,中、重度患儿不少于3个疗程,疗程间隔15~20 d。兴奋、惊厥者给予止惊、镇静处理,待呼吸、脉搏稳定后入舱治疗。

  1.3  疗效观察近期疗效观察项目有意识恢复、反射恢复及肌张力恢复时间。疗效判断以临床症状及脑水肿5 d内消失者为显效,5~10 d内消失者为有效,10 d后仍不消失者为无效。两组患儿出院时接受同样的健康,如合理喂养、预防接种、体格检查等。出院半年进行随访,包括智力发育测定、后遗症发生情况,如脑瘫、智力低下、癫痫等。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 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新生儿期疗效比较高压氧治疗组的患儿意识、反射及肌张力恢复较快,临床症状消失或得到改善。两组患儿新生儿期治疗效果(见表1),以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高压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HIE患儿疗效比较(略)

  2.2  两组HIE患儿预后比较对照组后遗症发生10例(占21.73%),其中脑瘫2例、癫痫4例、智力低下4例。组后遗症发生5例(占0.96%),其中脑瘫1例、癫痫2例、智力低下2例。两组预后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高压氧治疗HIE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提高血氧分压,提高脑组织中氧分压和氧有效弥散半径,抢救濒死的缺氧细胞,改善脑缺氧,逆转缺氧的病理生理过程,恢复脑细胞正常能量代谢,促进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3]。同时,高压氧还可纠正缺氧和酸中毒,恢复脑细胞膜的离子泵功能,活化缺血半暗带区内的脑细胞功能恢复。HIE可致脑组织缺氧,脑细胞及间质细胞水肿,颅内压升高,如抢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造成患儿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HB0治疗提高血氧含量,使脑血流量的氧含量及脑组织中的储氧量增加,另外,HBO可使脑血管收缩,颅内血流量减少,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从而改善和阻断脑缺血所致缺氧和颅内压增高这一恶性循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本组资料表明,在新生儿期,无论轻、中、重度HIE病例,都应尽早采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的早晚直接影响到患儿的愈后,通过两组对照,充分说明HBO是治疗HIE的一种有效方法,被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治疗HIE患儿时,在积极做好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及早或同时选用HBO治疗,早期干预治疗可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智力发育,减少智能伤残[4],以阻断病情恶化,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至于高压氧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如视网膜病、眼晶体改变、氧自由基损害和肺损伤等,只要严格掌握高压氧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按操作程序和规定的治疗压力,副作用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

  []

  [1]     李爱民,李  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32例临床分析[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2,21(6):362-363.    

  [2]     Vannucci RC,Connor JR,Mauger DT,et al.Rat model of perinatal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J].J Neurosci Res,1999,55(2):158-163.    

  [3]     吴钟琪,朱双罗主编.高压氧在儿科及产科的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06.    

  [4]     张小莉,李学珍,候春玲.高压氧对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为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