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注射液加珍珠粉超声波导入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任铭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维生素C注射液加珍珠粉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女性黄褐斑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超声波导入维生素C注射液加珍珠粉,2次/W,对照组外涂复方维A酸霜,1次/d,8 W后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36例,显效30例,显效率76.74%;对照组基本治愈17例,显效21例,显效率61.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波导入维生素C注射液加珍珠粉能很好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的合成, 从而起到消除和减轻黄褐斑的作用,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关键词】  VinC注射液 珍珠粉 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多见于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病因病机尚不明确。有认为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社会压力、妇科疾病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及女性使用避孕药、化妆品等有关。目前治疗主要以口服活血化淤的中药及外用脱色剂等,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甚满意,并有诸多副作用。我科自2006年1月~2007年5月共收治黄褐斑患者148例,通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发现应用维生素C注射液加珍珠粉行面部皮损处超声波导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48例患者均为女性,符合黄褐斑临床诊断标准[1],年龄在19岁~45岁,平均36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16个月。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其中19岁~25岁者7例,26岁~35岁者31例,36岁~45岁者26例。两组病例均无内分泌系统疾病,1个月内未接受祛斑药物治疗。两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给予内服维生素C片0.9 g/d,维生素E 0.3 g/d,均每日分3次口服。同时用维生素C注射液加珍珠粉调稀糊状行皮损处超声波导入;对照组内服药物同治疗组,外涂复方维A酸霜每日1次。

    操作方法:治疗组均由专业美容师按下列操作程序进行。导入液制备,将维生素C注射液5 mL倒入玻璃小碗内,加入珍珠粉2 g~3 g,搅拌均匀。患者取仰卧位,温水洁面;蒸气喷面5 min~10 min,使皮肤毛孔扩张,同时可点压面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然后超声波导入导入液8 min~10 min,能量以患者稍感温热即可,保持20 min~25 min,温水洁面,治疗结束。2次/W,4 W为一疗程, 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时间相同。

    3  疗效观察

    3.1  临床评分标准[1]

    根据患者皮肤面积、颜色和病情分度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①皮损面积:皮损面积<5 cm2为1分,皮损面积5 cm2~10 cm2为2分,皮损面积>10 cm2为3分;②皮损颜色深浅程度:淡黄褐色为1分,黄褐色为2分,深褐、浅黑色为3分;③病情分度:积分<2分为轻度,积分2分~4分为中度,积分>4分为重度。

    3.2  疗效判定标准[1]

    根据色斑面积、积分下降指数将临床疗效分为基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四级。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积分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60%,颜色明显变淡,积分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是色斑面积>30%,颜色变淡,积分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积分下降指数≤0。显效率以基本治愈加显效计。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两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组显效率76.74%,对照组显效率61.29%。见表1。表1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痊愈χ2=4.17,显效率χ2=4.12,P<0.05

    5  讨论

    在诸多损容性疾病中,黄褐斑的发病率较高,且以中青年女性较多。表现对称性色素沉着,呈蝴蝶状,又称蝴蝶斑,轻者为淡黄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以眼部下外侧多见;重者呈深褐色。给患者带来生活及精神方面诸多烦恼和痛苦[2]。

    目前,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很多,有长期口服活血化淤的中药,时间长,见效慢。有外用化妆品脱皮、退色、疗效明显,但反弹后又恢复原样,有时比原来更重。

    维生素C注射液是一种水溶液的美白剂,并可促进胶原的产生,无毒、无刺激,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具有去斑的功效,珍珠粉有生肌、美白、养颜的功效,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通过超声波导入更加促进皮肤的吸收,效果明显且不依赖。同时给予内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来抑制体内黑素的形成和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皮肤弹性[3]。结果发现痊愈率41.86%,有效率76.7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可见该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推广。

【】
    [1] 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2] 冯安吉,海春旭.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20(2):183~184.

[3] 鲁 严,朱文元.黄褐斑的诊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3):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