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建华 李建中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电针治疗失眠40例作为治疗组,同时设药物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2.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失眠疗效优于药物对照组。

【关键词】  电针 失眠 针刺疗法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通常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困难,临床表现为易醒、早醒或再入睡困难,重者彻夜难眠,导致睡眠减少,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03年3月~2005年9月采用电针治疗失眠取得了很好疗效,现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均系2003年3月~2005年9月我研究所门诊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20 d,最长28年。对照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3岁;病程最短35 d,最长7年。

    1.2  诊断依据

    1.2.1.  诊断标准[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睡后再醒,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 h。

    1.2.2  纳入标准:8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停药2 W以上;③不存在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选取:双安眠1、安眠2、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常规消毒后,选取华佗牌针灸针0.5寸、2.5寸,安眠1、安眠2、神门酌情直刺0.3 寸~0.5寸,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直刺1.5寸~2.0寸,针下有酸胀感后,选G6805电麻仪,选取疏波,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日上午1次,每次30 min,轻者7 d为1疗程,重者10 d为1疗程,间歇10 d,酌情行下1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安定2.5 mg、谷维素20 mg、维生素B 120 mg,均每日3次,10 d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的失眠症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 h;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者。

    3.2  结果(见表1)表1  两组疗效对比

    4  讨论

    失眠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多因情感所伤、劳逸失调、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引起的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但以忧思劳倦之因多见,和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灵枢·脉度》曰:“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说明跷脉通行卫气,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卫气相还于阴则目合,不相还于阴则目不合。可见跷脉能沟通阴阳,运行气血,司人体睡眠。《经络腧穴学》:“阳跷……入脑,下耳后,入风池”,本组病例以养心安神、调整阴阳为治则,采用的双安眠1,安眠2乃循行于跷脉范畴之中,可起到调整阴阳、镇静安神之功;神门、照海、三阴交滋阴安神,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有宣通心气、镇静安神之功;照海为肾经要穴,系阴跷脉之所生,能滋阴安神,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穴,有健脾养肝强肾,清心醒脑,养血安神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要穴,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弱之功,而选阳经穴位其意为潜阳安神,从而达到阴阳平衡。

    医学认为:失眠的基本病理是由于大脑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引起的[3]。而电针疗法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整作用,脉冲电流通过双安眠1、安眠2等穴传入脊髓后角,通过网状脊髓束上行达到脑干网状结构,通过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选择上午针剌加强皮质兴奋性,当脉冲电流停止剌激后,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减弱而上行抑制系统增强[4],从而治疗失眠。调整睡眠的可能是脑干中的5-羟色胺递质和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电针可以调节5-羟色胺递质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5],间接调节睡眠,电针本身可降低神经应激功能,具有镇静作用。

    综上所述,电针治疗失眠明显优于药物组,它不仅调整阴阳,使阴阳当交则交,从而达到镇静安神之功,避免安眠药的副作用,且电针操作简单安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王 寅,路秀珍.电针为主治疗失眠55例.上海针灸杂志,2003,22(2):31~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186.

[3] 肖传实,原天尚.综合精神卫生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85.

[4] 高维滨.神经病中医新疗法[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1998:254.

[5] 林文注.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