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中 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观察纳洛酮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9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每天0.4 mg,加入10%葡萄糖30 mL内持续静脉泵控(8 mL/h~10 mL/h),连用3 d~5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总有效率73.7%,P<0.01。结论: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 纳洛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部损伤[1]。至今仍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除窒息复苏外尚无公认的有效防治方法,虽然产科和新生儿监护技术不断,但HIE发病率仍很高,病死率和成活者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均较高[2],因此HIE的早期诊断以及及时规范治疗,越来越引起所有儿科工作者的重视。我科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收治的中、重度HIE患儿中,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疗效明显,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4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中、重度HIE患儿79例,其中男46例,女33例,全部为生后24 h内入院,体重<2 500 g 24例,2 500 g~4 000 g 44例,>4 000 g 11例。分娩46例,胎头吸引助产23例,剖宫产10例。生后重度窒息33例,轻度窒息46例。窒息原因多为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脐带绕颈,胎膜早破,羊水少及妊高征等。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昏迷),肌张力减低或增高,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其中:惊厥28例,中枢性呼吸衰竭8例,前囟紧张或饱满62例,心音低钝15例。
1.3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新生儿学术会议(杭州)修订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标准。其中中度HIE 66例,重度HIE 13例。
1.4 颅脑CT改变
本组病例入院1 W后均给予头颅CT扫描,其CT分度为轻度20例,中度54例,重度5例。CT扫描主要表现为脑实质低密度灶,10例合并颅内出血,其中9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1.5 治疗方法
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中度HIE 33例,重度HIE 8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中度HIE 33例,重度HIE 5例。两组在性别、HIE程度方面均无差异,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供给氧气,维持良好通气换气功能,纠正酸中毒,维持良好的循环功能,使心率和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为保证各脏器的血液灌注,酌情使用多巴胺(2.5 mg~5 mg)/(kg·min),维持血糖在5 mmol/L,及时监测血糖,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负荷量15 mg/kg~20 mg/kg,若不能控制惊厥,1 h后再加用10 mg/kg,12 h后给予维持量5 mg/(kg·d),连用3 d~5 d,颅压高者及时给予呋塞米0.5 mg/kg~1 mg/kg静注,严重者给予20%甘露醇,每次0.25 g/kg静注,6 h~8 h 一次,并给予维生素K1,能量合剂、果糖、脑活素等。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常规及时给予纳洛酮,每天0.4 mg,加入10%葡萄糖30 mL内持续泵控静点(8 mL/h~10 mL/h),连用3 d~5 d,重度患儿均采用首次0.05 mg/kg~0.1 mg/kg静脉推注,间隔5 min~10 min后重复一次,然后再按0.4 mg加入10%葡萄糖30 mL内持续泵控静点,连用3 d~5 d或直至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复。
1.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3 d~5 d患儿意识完全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原始反射恢复;有效:用药3 d~5 d患儿意识基本恢复,症状体征部分恢复,原始反射部分恢复;无效:用药3 d~5 d,患儿意识无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原始反射无恢复,个别病例因停药过早,临床症状及体征一度反复,继续使用纳洛酮后患儿症状体征随之消失,原始反射恢复[3]。
1.7 结果
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用纳洛酮后未见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略)
两组比较提示:纳洛酮治疗中、重度HIE疗效确切,可以提高HIE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发生。
2 讨论
HIE目前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三个维持,三个对症及抗氧化剂,脑细胞营养剂等,及早、序贯、足疗程治疗。三个维持是指:①维持良好通气功能;②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③维持血糖在正常值(4.16 mmol/L~5.55 mmol/L)。三个对症是指①控制惊厥;②降低颅内压;③减少脑干损害[1]。
纳洛酮(NaloxoneNX)是1960年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近年来广泛在临床应用于窒息、休克、昏迷、药物中毒、脑病等抢救治疗中,据报道均取得了明显疗效。
任何原因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都是导致内源性阿片受体释放增加,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与阿片受体成专一结合,亲和力强于吗啡或脑啡呔。结合后能有效地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所介导的各种效应[4]。
近年来研究表明,围产期窒息的新生儿血浆及脑脊液中脑啡呔,β-内啡呔及强啡呔均增高,窒息愈重含量愈高。β-内啡呔增高与脑水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说明β-内啡呔参与了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β-内啡呔通过降低脑干神经细胞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而起抑制呼吸的作用。β-内啡呔可降低血管交感神经张力导致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加重脑损伤后的脑水肿形成[4]。
有作者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HIE,纳洛酮能降低HIE新生儿血浆β-内啡呔水平,抑制氧自由基损伤[4],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在临床使用中观察到,HIE患儿使用纳洛酮后,在意识恢复、缩短昏迷和昏睡时间,原始反射恢复方面,疗效明显,我们的经验是越早用越好。可增强脑细胞抗缺氧的能力。控制脑水肿的进一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纳洛酮使用安全性较大,尚未发现中毒及不良反应病例,我们认为纳洛酮治疗HIE患儿,疗效确切,建议一旦患儿HIE确诊,应常规及早使用,以提高HIE患儿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
【】
[1]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7~228.
[2] 赵临风.HIE预后[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76.
[3] 陈荣华,陈树宝,朱启钅容,等主编.儿科查房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27.
[4] 钱培德,张少丹.纳洛酮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实用儿科杂志,2001,16(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