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叶细辛及相关细辛品种的古今研究考述
关键词:单叶细辛;细辛;品种;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毒性
单叶细辛系马兜铃科植物盆草细辛(Asarum himalaicum HOOK.f.et. Thoms.)的带根全草,因其柄细长、叶片单生,故名。该品种在甘肃各地及其周边多个省区普遍作为细辛代用品广泛使用,但长期以来,有关其药效及毒性的报道鲜见于各类,致使其临床应用缺乏必要的科学支持。本文汇集古今本草或中药学典籍及学术期刊的相关资料,对单叶细辛及相关细辛品种的来源、化学成分及药理、毒性、临床应用等做一综合介绍,以期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
1 国内细辛的品种来源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据蔡少青等考证,宋以前及其后的正品应是华细辛,梁代及明清时期同时又将北细辛和汉城细辛按优质细辛使用〔1〕。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确定细辛正品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Nakai)C.Y.cheng et.C.S.Yang]与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ehm var.mandshuricum(Maxim) Kitag)〔2〕,其中华细辛与汉城细辛临床又统称为辽细辛。但由于以上品种生长缓慢,而细辛又是常用中药品种,临床需求量大,遂使药源短缺,以致自古迄今,各地一直有多种近缘植物作为代用品在使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即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3〕。蔡少青等考证,实际上宋代以前,尚有杜衡(A.forbesii)、青城细辛[A.splendens.(Maekawa)C.Y.Cheng et C.S.Yang]作为细辛使用,清代则有祁阳细辛(A.magnificum Tsiang ex C.Y.Cheng et C.S.Yang)或其他叶片呈长卵形的细辛属植物〔1〕。另据《中华临床中药学》,国内目前有盆草细辛(Asarum himalaicum HOOK.f.et. Thoms.)(笔者按:即单叶细辛)、大花细辛(A.maximum Hemsl.)、 花叶细辛(A.geophilum Hemsl.、A. himalaicum HOOK.f.et Thoms.)等9种植物以“土细辛”之名在各地使用〔4〕。
甘肃地区目前临床所用细辛,基本为各种代用品。据刘效栓等考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甘肃各地出现的细辛代用品除单叶细辛外,尚有灯笼细辛(A.inflatum C.Y.Cheng et.C.S.Yang)、铜钱细辛(A.debile Franch.)、对叶细辛(A.caulescens Maxim.)等9种,另有堇菜科堇菜属(viola)部分植物的全草和款冬(Tussiago farfara L.)的幼苗一度曾在部分地区充作细辛。但总体而言,其中仍以单叶细辛使用较长。清初的地方志中即有将之作细辛使用的记载,推测其民间使用的历史应更长〔5〕。1971年出版的《甘肃中草药手册》中所列细辛,根据附图注出的学名及有关性状的文字描述,应即单叶细辛〔6〕。1988编印的《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名录》中以正名“细辛”、别名“毛细辛”列出者亦即单叶细辛〔7〕。在甘肃,单叶细辛分布于陇南、天水、平凉、定西、甘南、临夏等地区,主产于文县、康县、西和、华亭、庄浪、渭源、迭部、舟曲、康乐等县。康熙时期的《岷州志》及乾隆时期的《西和县志》、《伏羌县志》,以及道光时期的《文州志》等地方志均以细辛收载。甘肃所产单叶细辛主销本省,以往也销往外省区,但多以不符合《药典》检验标准而作假药处理。刘栓科等认为该品种作为细辛的替代品或地区习用是可行的,并具进一步推广的价值,同时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家种试验〔8〕。
其实单叶细辛在国内的分布范围较广。西北地区除甘肃外,陕西、宁夏等省区也有分布,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以及湖北、河南等省也有分布,且均有临床使用。其在各地的名称则有毛细辛、水细辛、土细辛、土癞蜘蛛香等俗名,因云、贵、川、藏并有出产和应用,又称西南细辛〔5〕。
2 相关细辛品种的化学成分
既往对有关各品种细辛化学成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挥发油方面。至于挥发油的含量,资料报道北细辛约为3 %,华细辛为2.75 %〔9〕,单叶细辛则为0.5 %〔10〕,《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也指出甘肃细辛(单叶细辛)挥发油含量为辽细辛的20 %〔11〕。谢伟等综合有关报道道:31种国产细辛属植物挥发油,共检出75个化合物,其中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榄香素(elemicin)、黄樟醚(safrole)3种成分存在于全部品种中,被认为是细辛属植物挥发油的特征成分,可作为细辛品质的评价指标,其中华细辛与北细辛挥发油的成分主要是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12〕。另外,正品细辛根部尚含有消旋去甲乌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higenamine)〔13〕。
关于单叶细辛挥发油的组分,扈成浩等从中鉴定出49个成分,主要成分与辽细辛相近,其中28个化合物为该植物中首次报道,而以榄香素为主〔14〕;申作洵从中分离出24种成分,主要成分为长松叶烯;杨春澍从中分离出成分17种,主要成分为乙酸龙脑酯〔15〕。
3 有关药理作用
根据以往研究报道,细辛的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3.1 心血管系统
挥发油对麻醉犬和猫有降压作用,而煎剂则可明显升压。认为去甲乌药碱为其心血管活性成分之一,具有β-受体激动剂的广泛药理作用,可强心、增加心输出量、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升高血压等〔16〕。家兔iv华细辛对垂体后叶素造成的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7〕。
3.2 镇静、镇痛、解热及局麻作用
研究认为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可镇静、催眠,其作用与巴比妥类相似。挥发油灌胃对电刺激家兔齿髓神经所致疼痛有镇痛作用;煎剂灌胃对小鼠也有镇痛作用。挥发油灌胃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50 %细辛煎剂可阻滞蟾蜍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并具可逆性,其麻醉效价与1 %普鲁卡因接近;华细辛醇提液对蛙坐骨神经、豚鼠皮内神经末梢及人舌黏膜均有局麻作用〔16〕。
3.3 抗炎、抗变态反应及免疫抑制作用
辽细辛挥发油可显著抑制酵母、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踝关节肿胀,可明显减少炎症组织和渗出液中组胺的含量,抑制组织胺或PGE2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研究认为辽细辛的抗炎原理包括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以及对炎症过程中炎症介质的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环节的抑制〔16〕。研究发现,细辛及其醇提液均能使速发性变态反应总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40 %以上,证明有抗变态反应作用。研究还发现辽细辛乳剂有免疫抑制作用〔16〕。
3.4 呼吸系统
细辛挥发油可解除组织胺、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豚鼠气管痉挛,认为起主要作用的应是榄香素。细辛醚有一定的平喘、祛痰作用;北细辛醇制剂对离体肺流量先降低,后增加,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16〕。
此外,研究还发现细辛挥发油可松弛组织胺等所致离体豚鼠回肠痉挛;对子宫平滑肌则低浓度时可使收缩幅度增加,高浓度时抑制。挥发油和醇提液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煎剂对结核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16〕。
4 有关毒性研究
既往研究一般均认为细辛的毒性主要在于挥发油。报道,华细辛煎剂对小鼠灌胃与静注的半数致死量为12.375 mg /10g、 0.778 g /;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MLD为200 mg /kg,LD50为247 mg /kg;其醇浸出液的毒性大于水煎剂〔13〕。细辛毒性主要在于中枢,先兴奋,后抑制,导致随意运动及呼吸减慢、反射消失,逐渐出现心律紊乱直至停搏,最终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16〕。另据报道,细辛挥发油组分中以黄樟醚毒性较大,且系致癌物质,饲料中混入此物,两年后可使28 %的大鼠发生肝癌。另外,细辛对肾脏也有一定毒性〔13〕。
有关单叶细辛的毒性研究,迄今未见报道。
5 细辛的性能功效述要
《神农本草经》谓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中药学认为其功效为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适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头痛、牙痛、痹痛、鼻渊、寒饮伏肺等证。单叶细辛在临床以正品细辛代用品使用,主治与之相同。
虽然细辛在《本经》位列上品,但后世则发现其有毒,“细辛不过钱”之说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戒律。此说滥觞于宋代: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李时珍称之为《本草别说》)云:“细辛单用末,不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3〕《本草纲目》在引述该段叙述时将“半钱匕”易为“一钱”〔18〕,“不过钱”之说由此定论。但在古今临床上细辛实际用量超过此限者不胜枚举。笔者考证古说,并现代研究,曾于1996年撰文指出:细辛之限量原因在于其毒性,而毒性的大小则与临床实际所用品种来源、药用部分、剂型、用法等因素有关。具体是:正品细辛(华细辛、辽细辛)大于各种代用品;单用根大于全草入药;散剂大于煎剂〔19〕。近年来有关细辛用量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其中多数作者讨论细辛毒性时缺乏对以上诸因素的综合考量,文章只是就事论事,或仅仅是管中窥豹,普遍缺乏性。另外,由于以往研究认为细辛毒性主要在于其挥发油,于是某些文献根据挥发油含量的测定数值,提出单叶细辛的临床建议用量,如《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提出甘肃细辛(单叶细辛)用量可比北细辛加大3~5倍〔10〕;罗文蓉等认为可增至北细辛的5倍〔11〕等。
单叶细辛在甘肃及周边省区、西南地区有着长期使用的,且迄至今日仍是我省临床所用细辛的主干品种。尽管正品细辛的相关研究已较为成熟,资料也较为丰富,但由于其货源紧缺,市面极少能看到,同时有关细辛药理及毒性的研究大多从其挥发油入手,而临床使用细辛则多数为煎剂,由于煎煮过程中挥发油损失颇多,患者服入的汤剂仍以水溶性成分为主,因而这些资料的临床针对性不强,参考价值有限。与此相对的是,作为在甘肃及我国西部其他省区临床实际使用率最高或较高的单叶细辛,却缺乏充分的科学研究,显见开展针对该种细辛的药效及毒性研究为临床迫切需要。同时,为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吻合,研究应主要以煎剂为主、结合混用挥发油的方式进行,方可有可靠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少青,王璇,朱姝,等.中药细辛的本草考证.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9(3):233-235.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3〕宋・唐慎微撰,尚志钧校点.证类本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174-175.
〔4〕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233.
〔5〕刘效栓,宋平顺,丁永辉.甘肃细辛的植物资源调查兼论细辛的产区变迁.中草药,2002,33(1):78-79.
〔6〕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甘肃中草药手册(第一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0.286-287.
〔7〕甘肃省医药总公司,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名录.1988.13.
〔8〕《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563.
〔9〕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499.
〔10〕罗文蓉,牛永红.甘肃细辛的生药鉴定.甘肃中医,1999,12(1):36-37.
〔11〕甘肃省医药总公司,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甘肃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汇编.1987.37.
〔12〕谢伟,陆满文.细辛挥发油的化学与药理作用.宁夏医学杂志,1995,17(2):121-124.
〔13〕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23-726.
〔14〕扈成浩,薛敦渊,李兆林,等.宁夏毛细辛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科学版),1989,25(2):59.
〔15〕杨春澍,张家俊,潘炯光,等.细辛属植物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中药通报,1986,11(7):39.
〔16〕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11-113.
〔17〕曲淑岩,毋英杰,王一华.细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中医杂志,1982,(6):72.
〔1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36.
〔19〕黄世佐,张晓华.细辛用量纵横谈.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13(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