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颈腰综合征86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白明正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采用冯氏、宣氏手法颈腰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颈腰综合征患者采用冯氏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手法治疗,并配合中药包热敷,指导患者进行麦肯基功能锻炼。结果优31例,良41例,可9例,差5例,总有效率94.2 %。结论手法治疗颈腰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  颈腰综合征;冯氏手法;宣氏手法


    颈腰综合征是指基于发育性椎管狭窄及脊椎退行性变所发生的颈椎病(颈椎管狭窄或/和颈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病(腰椎管狭窄或/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合并存在。国内最早由赵定麟[1]于1988年提出这一概念,本病才逐渐被大家所认识。由于颈腰两节段病变共存,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笔者自2003年3月至今采用冯氏、宣氏手法治疗颈腰综合征8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腰综合征者,排除颅内、椎管内病变,排除骨折、结核、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

    1.2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20岁以下1例,20~40岁28例,41~60岁32例,60岁以上25例;病史1年以内37例,1~5年32例,5年以上至~10年12例,10年以上5例。

    1.3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颈项及肩背部疼痛者86例;上肢麻木、无力者24例;头晕头痛、恶心者57例;耳鸣、心慌胸闷者42例;腰腿疼痛者86例;下肢疼痛麻木、无力者48例;出现间歇性跛行者19例。

    主要体征:颈部活动受限52例,颈椎棘突偏歪、局限性压痛者83例,椎间孔挤压征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者51例,平腰或侧弯畸形者25例,腰椎棘突偏歪、棘上韧带剥离、活动受限者59例,局限或放射性压痛84例,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者37例,下肢感觉减退或肌肉萎缩者40例,胸椎后关节紊乱者53例,霍夫曼氏征阳性者12例。

    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颈曲改变者84例,腰曲改变者63例,颈、腰椎骨质增生者81例;腰椎CT检查者31例,其中呈椎间盘膨出者14例,突出者8例,伴椎管狭窄者7例;其中颈椎MR检查者8例,颈椎间盘突出者6例,伴椎管狭窄者2例。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冯氏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手法治疗,每周2~3次,3~4周为1个疗程,并配合中药包热敷,指导患者进行麦肯基功能锻练。

    (1)准备手法:用理筋手法放松颈、腰、背部软组织,范围宜大。

    (2)颈椎部位治疗方法:患者端坐,颈部放松,向旋转受限的一侧主动旋至最大限度,术者一手拇指顶推高起的棘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另一手掌心对准下颏,五指握住下颌骨,将抱头的手向直上牵提和向受限侧旋转头颅,同时另一手拇指向颈前方轻微顶推棘突高隆处。此时多可感觉指下棘突轻度移位,再将患者头部回到中立位,触诊棘突如已拨正,手法即完毕。

    (3)腰椎部位治疗方法:患者端坐方凳上,术者正坐患者之后,先查清偏歪棘突,以患椎棘突向右侧偏歪为例,术者右手自患者右腋下伸向前,手掌压于颈后部,同时嘱患者臀部正坐不准移动。助手面对患者站立,双腿夹住患者左大腿,双手压住左大腿根部,维持患者正坐姿势,术者左手拇指扣住偏向右侧的棘突,然后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屈约60°,继续向右侧,在最大侧弯位术者右上肢使患者躯体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左上顶推棘突,立即可觉察指下椎体轻微移动。患椎棘突向左偏歪者,治疗方法相同,方向相反[2]。

    (4)对于合并胸椎后关节紊乱者施行俯卧位冲压术。患者俯卧位,胸前垫枕,术者站于患者左侧,仔细触摸偏歪的胸椎棘突,术者双手交叉用一手的小鱼际和另一手的大鱼际放于偏歪的棘突旁,嘱患者深吸气,在呼气末时用逆偏歪棘突方向的旋转力和向前压力的合力冲压,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再触诊无偏歪,手法即完毕。对于合并有胸椎后关节紊乱的患者,应在整个疗程的中后期施用。

    (5)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颈、肩、腰、臀部各肌群附着点压痛敏感处强刺激推拿约1 min。

    (6)中药包热敷。组方为:桑寄生、独活、伸筋草、透骨草、五加皮、干姜、白芷各15 g,桂枝、川乌各10 g。共研细末,包于长约25 cm、宽约15 cm的布包中,蒸30 min后敷于颈、腰部,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防止烫伤,每日2次,每次30 min。并指导患者进行麦肯基功能锻练,以保持脊柱的生理弧度,防止复发。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3]

    优:症状完全消失,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并恢复原工作。良: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恢复基本正常,恢复原工作,劳累后有轻度不适,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可:主要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变或无明显变化,中等强度以上劳动症状又加重。差:自觉症状与初诊时相比较无变化或稍有减轻。

    3.2  结果

    1个疗程后,86例患者中优31例,良41例,可9例,差5例,总有效率94.2 %。

    4  讨论

    颈腰综合征是由于颈椎病而继发腰椎疾病,或由于腰椎疾病而导致颈椎发病的总称,即既有颈椎病又有腰椎病,两者共同存在又相互影响。本病往往是先由颈或腰部发病,后将慢慢向下或向上沿脊柱牵扯影响到腰、颈以至整个脊柱同时或相互交替出现症状,有时以颈部症状明显,有时又以腰部症状明显,同时多伴有背部症状,彼此相互牵连,相互影响。可见本病是发生在颈、腰两个部位以上的多发性疾病的综合反应。

    颈腰综合征的发生与发育性椎管狭窄有关,但发育性椎管狭窄是解剖结构的发育异常,并不代表临床发病[4]。经病例统计证实,本病还与脊椎退行性变密切相关,且与后者的关系更为密切。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颈椎病或腰椎病均可引起局部的肌肉痉挛。肌痉挛破坏了身体的动力性平衡,机体为了保持重新的平衡而进行调节。一组肌肉的痉挛,必将引起对应肌肉发生与其相适应的变化,以达到补偿原发部位肌痉挛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功能失调。例如:一侧腰部的肌痉挛可以引起对侧腰部肌肉的补偿调节,这种调节为对应性补偿调节。如果经此调节后,仍然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和平衡,则又将引起其下方和上方的一系列肌肉进行补偿而再调节,这种调节为系列性补偿调节,这两类调节所产生的肌痉挛或肌过度伸引的牵拉性刺激,又会在其无病变的对侧或无病变的下方和上方等肌及骨骼处继发一系列病变,引起新的继发性疼痛[5]。笔者认为这是颈腰综合征在原有颈椎病或腰椎病的基础上相互影响,最终形成多节段发病的原因,同时也是颈腰综合征症状广泛的原因之一。本组患者中有53例患者同时具有胸椎后关节紊乱的症候,约占62 %,即佐证了以上观点。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时时把握整体观念和时序观念,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重点地调整不同的节段,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脊柱疾病患者具有手术指征的仅占该类患者的5 %左右,而颈腰综合征在腰椎管狭窄症病例中约为8 %,所占比例很小。非手术治疗颈腰综合征的方法很多,西药主要采用激素、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和一些扩血管药,但毒副作用大。传统中医具有有效性、多样性、可补性、预防性、持续性五大优势,可治愈或缓解脊柱疾患的临床症状,而手法这种替代性康复疗法正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6]。

【】
  [1]赵定麟,张文明,李国栋,等.颈椎病[M].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38.

[2]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16.

[3]蒋位庄.脊源性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0.

[4]李纯志,李重茂.颈腰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医正骨,1997,9(6):51.

[5]宣蛰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289.

[6]王春生,常楚.颈腰综合征及其治疗[J].颈腰痛杂志,2007,28(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