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陷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敏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柴陷汤加味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柴陷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并与西药治疗的45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 %,对照组73.3 %,两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在口苦呕恶、胃脘灼痛、嘈杂、胃鸣胀痛、嗳气吞酸等症状缓解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陷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柴陷汤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观察

    笔者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运用柴陷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并与西药治疗的45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9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系我院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35.34±11.87)岁;病程(6.12±2.14)年。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5.71±11.75)岁;病程(6.30±2.0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入选标准

    (1)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标准[1];(2)胃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胃黏膜粗糙,并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有黄色黏液附着,可见有胆汁自幽门反流入胃,并排除占位性病变;(3)具有上腹疼痛、饱胀不适感、嗳气、恶心、呕吐、吞酸中的1项或1项以上症状;(4)排除有肝、胆、胰器质性疾病及肠道手术史者。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用柴陷汤加味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0 g、黄芩10 g、黄连6 g、姜半夏15 g、全瓜蒌12 g、大黄5 g、枳实10 g、竹茹10g、陈皮10 g、茯苓12 g、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6 g。口苦明显者加牡丹皮15 g、吴茱萸3 g、栀子12 g;呕恶重者加旋覆花(另包)15 g、代赫石(先煎)30 g;病情反复发作、痛有定处、舌质红或舌边红者加延胡索6 g、栀子10 g。每日1剂,水煎取200 mL,每日早晚饭前30 min各服100 mL。

    2.2对照组

    口服硫糖铝片,1次1 g,每日4次,饭前1 h及睡前空腹嚼碎服用;奥美拉唑胶囊,每次20 mg,每日2次,饭前半小时口服;吗丁啉,每次20 mg,每日3次,餐前10~15 min服用。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停服其他药物,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复查胃镜,评定疗效。

    3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资料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

    4  结果

    4.1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症状消失,内镜复查无反流,黏膜正常或基本正常。显效:症状消失,内镜复查无反流,胃黏膜病变改善。有效:症状好转,内镜复查胆汁反流减少,胃黏膜病变改善。无效:症状无好转,内镜下有胆汁反流,胃黏膜病变无改善。

    4.2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表明柴陷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3两组主要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见表2。治疗组在口苦呕恶、胃脘灼痛、嘈杂、胃鸣胀痛、嗳气吞酸等症状缓解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2两组主要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5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也称碱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质量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多因原发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倒流入胃所致。本病属中医胆瘅、胃痛、呕吐、嘈杂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胆、胃俱病,又涉及肝、脾。其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胆汁上逆。本病多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根据本病的特点,本观察治疗选用以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合方组成的柴陷汤加竹茹、枳实、陈皮、茯苓治疗。柴陷汤是后世医家(陶节魇、俞根初、徐荣斋等)历经推敲,将张仲景之《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合方而来(药用柴胡、黄芩、黄连、半夏、全瓜蒌、大黄、枳实、生姜、大枣、炙甘草),多用于治疗发热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证实确能提高疗效。笔者用柴胸汤加味治疗此病从肝胆入手,以疏肝利胆、健脾安胃、清热利湿为治疗大法。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少阳胆腑之热;半夏豁痰饮,降胃气之逆;甘草佐柴胡、黄芩调和内外;大黄清热利湿、降逆止呕;生姜、大枣助半夏安胃止痛;竹茹降逆止呕,合黄芩、大黄以清化痰热;瓜蒌清热化痰、润肠通便;枳实、陈皮既可降气化痰和胃,又可助柴胡疏肝,同时枳实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运动节律,减少胆汁逆流[3];茯苓渗湿健脾,以治生痰之源;生姜可助半夏、竹茹降逆止呕,与甘草配伍,则可益胃和中,并能增强胃的黏液合成,保护胃黏膜,减轻胆汁的损害,促进炎症、溃疡的愈合。全方疏肝利胆、降逆化湿、和胃止呕,使胆清胃降、肝疏脾运、气机调畅,则胆火胆汁随胃气下泄而病愈。从临床观察结果看,无论是症状改善程度,还是症状缓解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1]张亚历.图解消化病学[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3:52-53.

[2]黄方正,徐莹.半夏泻心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2例[J].河南中医,2008,28(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