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老年阑尾炎62例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气滞血瘀型老年阑尾炎的疗效。方法 采取中医辨证论治结合常规西药治疗62例气滞血瘀型老年阑尾炎患者。结果62例中治愈41例,好转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老年阑尾炎疗效确切、可靠。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老年阑尾炎 气滞血瘀型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阑尾炎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1],据统计60岁以上患者占阑尾炎患者的1 %。本病并发症多,病程长,治疗效果不佳,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死亡率高,死亡人数占病例总数的25 %[2]。我院自1998年3月至2007年11月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气滞血瘀型阑尾炎患者6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2例,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60~85岁,平均73.5岁;合并心血管疾病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例,糖尿病11例;从发病到出院时间8~15 d,平均住院11.5 d;转移性右下腹痛16例,右下腹痛35例,全腹痛11例;刺激性稀便6例;WBC>10×109/L 34例。
1.2 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
以微热、恶心欲吐、疼痛绕脐走窜、腹胀便结为主症,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在临床中常因患者体质、发病节气、地理环境等而兼有其他证型,应根据不同兼证加减治疗。
1.3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根据症状、体征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以泻热破瘀、理气散结为法,方选大黄牡丹汤加减。药物组成:大黄(后下)10 g、牡丹皮15 g、芒硝(烊化)10 g、炒桃仁12 g、蒲公英30 g、败酱草30 g、红藤30 g、莱菔子12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5 g、甘草6 g。若微热、恶心欲吐、疼痛绕脐走窜、腹胀便结为主者加木香、枳实、槟榔等行气导滞,减桃仁、延胡索;疼痛位置固定不移且疼痛剧烈、微有腹胀者减莱菔子,加赤芍、五灵脂、郁金。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3 d为1个疗程。
西药治疗常规给予氨苄西林钠4.0 g 加生理盐水250 mL、阿米卡星0.4 g 加5 %葡萄糖液250 mL、0.2 %甲硝唑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 次,3 d为1个疗程。对高热、呕吐频繁者要及时补液,纠正代谢失调。
服中、西药1个疗程后不泻反而呕吐腹胀、腹痛加重、腹膜炎体征明显者为阑尾炎合并肠梗阻、阑尾坏疽穿孔,需行手术治疗。
2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症状、腹部体征消失,体温、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右下腹有深压痛,有轻度腹胀腹痛等自觉症状。无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2.2 结果
本组62中治愈41例,好转16例,无效5例行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2 %。
3讨论
老年阑尾炎一般指60岁以上的老龄阑尾炎患者,临床上又称为特殊类型阑尾炎。老年阑尾炎具有以下特点:老年人血管大多都有硬化,一旦发炎易致栓塞,可使阑尾迅速坏死;老年人生理性衰老,防御机能差,炎症易扩散,易形成粘连梗阻;阑尾的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不符,全身反应、白细胞升高等不明显,诊断时常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对确诊的早期气滞血瘀型老年阑尾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肯定,降低了老年阑尾炎的手术率。
该病属祖国医学“肠痈”范畴,病位在肠,属实热之证,发病常由寒热不调、饮食不节、劳思过度、情志过激、暴急奔走、粪石虫积所致,其发病机制为湿热邪毒壅滞大肠,蒸腐气血,化毒成脓。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实则泻之”和“热者清之”的理论,早期以通腑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法,方选大黄牡丹汤加减,其中大黄、牡丹皮、炒桃仁泻热凉血、活血化瘀;蒲公英、败酱草、红藤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芒硝通腑泄热;延胡索、川楝子活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理气之效。
本组病例中92 %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而痊愈,对于治疗后症状不缓解的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仅占总病例数的5 %。
总之,对确诊后的早期老年阑尾炎患者,在西药抗炎、调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的同时,应尽早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理气的中药,可使大部分老年患者免除手术,降低手术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尤其在基层和社区遇到急性气滞血瘀型老年阑尾炎患者思想顾虑较重、经济状况不佳等情况,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失为一种积极、稳妥、有效的方法。
【】
[1]许根川,曾昭时,金遵禹.老年急性阑尾炎193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89,(2):96.
[2]张启瑜,钱礼.腹部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3.
[3]吴少祯.常规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9: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