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复聪针刺法治疗神经性耳聋41例疗效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韩林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醒脑复聪针刺法对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通过自身对照观察针刺前后患者纯音听阈的变化;轻、中、重不同程度的耳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证型的耳聋经针刺后改善的情况。结果 本法总有效率达90.2 %;轻度、中度耳聋患者经针刺后纯音听阈较针刺前有明显改善(P<0.05),重度耳聋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针刺对各种证型的耳聋均有改善,尤以痰火郁结型、肝火上炎型、肝阳上亢型疗效为佳。

【关键词】  神经性耳聋;醒脑复聪;针刺;补泻手法


    神经性耳聋是指持续性的单耳或双耳听力功能减退甚或消失的一种疾病,发病初期以听力突然下降并于1~2 d内达到高峰为特点,多为单耳发病,常伴有耳鸣或眩晕等,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患者痛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和工作。自2005年以来,笔者跟随导师何天有教授运用醒脑复聪针刺法神经性耳聋41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整理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1例,均系甘肃中医学院附属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例。所有病人均经耳鼻喉科检查双耳无器质性病变,经纯音测听检查确诊为神经性耳聋。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7岁;单耳聋27例,双耳聋14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按纯音测听检查分为:轻度耳聋20例(共27耳),中度耳聋14例(共19耳),重度耳聋7例(共9耳);中医辨证肝火上炎型7例,肝阳上亢型12例,气滞血瘀型5例,痰火郁结型9例,肾精亏损型8例。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人均以持续性的单耳或双耳听力功能下降为主要症状,或伴有耳鸣及眩晕。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1996年上海会议制定的神经性耳聋的诊断标准[1]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纯音听阈测试(0.25~4 kHz)在26~40分贝为轻度耳聋,41~70分贝为中度耳聋,71~90分贝为重度耳聋,91分贝以上为极重度耳聋。

    1.3  纳入标准

    (1)经耳鼻喉科检查鼓膜正常或轻度内陷,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发病后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佳,接受针灸治疗前已停止治疗2周以上者。(3)能按要求坚持治疗和接受检查者。

    1.4排除标准

    (1)经纯音听阈测试为极重度耳聋患者、老年性耳聋、混合性耳聋、先天性耳聋、半规管畸形以及听神经瘤等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耳聋。(2)有各种耳

    素注射液是治疗根尖周炎比较理想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5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将耳聋分为7个证型,即风邪外犯、肝火上延、肝阳上亢、气滞血瘀、痰火郁结、气血亏虚、肾气亏损型。

    2治疗方法

    2.1主穴

    百会、风池、率谷、翳风、听宫、内关、中渚、阳陵泉、三阴交。

    2.2针刺方法

    治疗时以先近后远,由上向下的顺序施以针刺。患者取坐位,如单侧聋则用患侧穴,双侧聋则用双侧穴同时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前以75 %酒精进行局部皮肤及针具常规消毒,头面部腧穴选用30号1寸毫针,风池穴及四肢部穴位选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

    百会穴以针尖与头皮呈30°向后刺入0.8~1.0寸,行捻转手法以促气至;风池穴针刺时,病人正坐微低头,针尖向患耳方向刺入0.8~1.0寸,行捻转手法以使气至。得气后利用左手大拇指的力量,通过右手的配合,将气至的感觉推向患侧耳处;率谷穴针尖向下刺向耳部0.8~1.0寸,翳风穴针尖刺向同侧眼球,进针0.8~1.0寸,施捻转手法,以使气至;听宫穴患者取张口位,直刺入0.5~0.8寸;内关、中渚、阳陵泉、三阴交分别直刺入1.0寸、0.5寸、1.2寸、0.8寸,进针后施以捻转、提插手法,以促气至。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20 d为1个疗程。

    2.3补泻手法

    每个穴位在针刺得气后都要根据证型和穴位的性质进行补泻,手法补泻是针刺技术的精髓,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百会施以快速捻转补法,频率为150次/min,连续捻1 min;风池穴在压手的配合下要使针感传至耳部,然后施以捻转泻法;率谷、翳风、听宫穴各自施以捻转泻法;内关、中渚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阳陵泉施以捻转泻法;三阴交施以捻转补法。

    2.4  辨证配穴

    风邪外犯型配合谷、外关穴,施以泻法;肝火上炎型配行间、足临泣,施以泻法;肝阳上亢型配以太冲、涌泉,太冲施以泻法,涌泉施以补法;气滞血瘀型配以血海、太冲,施以泻法;痰火郁结型配以丰隆、行间,施以泻法;气血亏虚型配气海、足三里,施以补法,也可用温针灸;肾经亏损型配以肾俞、太溪,施以补法,也可用温针灸。

    3  效果

    3.1  疗效标准[3]

    有效: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有效,① 0.25~4 kHz各频率平均提高15~30 dB;② 单一频率听力改善15 dB或以上者;③ 耳鸣由影响工作和睡眠转为仅在嘈杂环境中仍出现,但不影响工作和睡眠;或由嘈杂环境中出现转为安静环境下出现;或由持续性转为间歇性;④ 进行性或/和波动性听力障碍经治疗后不再进一步加重者。显效:①上述检查结果提高30 dB以上者;②耳鸣影响工作和睡眠转为仅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中出现;或持续性耳鸣减弱为偶发。痊愈:①上述频率平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②耳鸣消失,1月以上不复发者。无效:①上述测试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 dB者;②耳鸣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41例患者中治愈9例,占22.0 %;显效13例,占31.7 %;有效15例,占36.6 %;无效4例,占9.8 %;总有效率达90.2 %。

    表1针刺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试比较  (±s,dB)时间轻度聋(耳)中度聋(耳)重度聋(耳)针刺前34.2±3.1(27)48.7±2.9(19)63.4±4.1(9)针刺后25.9±3.8(27)*35.8±7.5(19)*59.6±4.8(9)    注:与针刺前比较*P<0.05

    对表1中各组数据的分析可见,醒脑复聪针刺法对轻、中、重不同程度的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均有改善,轻度耳聋、中度耳聋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值有统计意义(P<0.05),重度耳聋患者治疗前后听阈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由表2可见,病情的程度与治疗效果有一定相关性,针刺对轻度耳聋和中度耳聋的治疗效果明显,对重度耳聋也有疗效,但不及轻度和中度耳聋患者。

    表2病情轻重与疗效的关系  (只)

    病情程度耳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轻度2779110100.0▲中度19666194.7▲重度9014455.6    注:与重度耳聋相比▲P<0.05

    表3不同证型与疗效的关系  (例)

    辨证分型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肝火上炎72230100.0肝阳上亢12344191.7气滞血瘀5021260.0痰火郁结93240100.0肾精亏损8133187.5

    由表3可见,醒脑复聪针刺法对不同证型的神经性耳聋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实证中以肝火上炎、痰火郁结和肝阳上亢型疗效较好,而虚证中肾精亏损型的耳聋疗效也比较理想。

    4  体会

    神经性耳聋属于中医学暴聋范畴。临床多因情志抑郁或恼怒等诱因而突发,素体的脏腑阴阳失调,经气闭阻,窍络失于气血之濡养是发病的内在原因。耳为清窍之一,耳窍通于脑,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所以导师认为神经性耳聋的发生根本在于脑,故治疗上应以醒脑复聪为大法,以远近结合取穴,补泻兼施为原则。

    百会为督脉穴位,督脉入络于脑,头为诸阳之会,百会位于巅顶,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统督一身之阳,百会施以补法针刺,具有醒脑开窍、升阳举陷作用;风池、率谷为足少阳胆经腧穴,足少阳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针刺风池、率谷都使针尖指向病所,并使针感向患处传导,再以泻法使郁于经络之风、痰、瘀诸邪得以祛除;听宫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其经脉入耳中,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其经脉沿耳后入耳中,出耳前,两穴为耳的临近穴,前后相配,并施以泻法,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的作用;内关通阴维脉,阴维为病主里急,补内关可有效缓解耳鸣、眩晕、心烦躁等兼症;中渚属手少阳三焦经,是治耳聋的要穴。《甲乙经》有“耳聋,两颞痛,中渚主之”之说;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针阳陵泉可清泄肝胆,疏利少阳经气;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主司气血之生化,又为肝、脾、肾三阴经之交会穴,补三阴交可使耳窍得以濡养,髓海得以充裕,则使耳聋得以恢复。

【】
  /[1/]何国华,潭红,刘天佳,等.感染性根管炎用药物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1990,6(3):132-135.

/[2/]邓惠妹,赵雪梅,范昕建,等.急性根尖周炎根管内厌氧菌的细菌学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3,11(2):148.部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病史者。(3)心血管、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等严重肝肾疾病、外伤如颞骨骨折等。(4)在接受针灸治疗前,其他治疗结束未满2周者。(5)不能按规定接受治疗和检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