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双期高血压关系的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立新 田锦玲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超敏C反应 蛋白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双期高血压


    众多的研究已经证实无论是在健康个体或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中,通过超敏分析测量出来的C反应蛋白(hs?CRP)都可以作为一项独立危险因子来预测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有明显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的活化,同时其血清中hs?CRP水平高于正常值,即高血压患者存在炎症反应[1]。我们探讨了hs?CRP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双期高血压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3~2008.5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4例,男94例,女70例。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81例,男45例,女36例;年龄60~78岁,平均69±4岁。双期高血压患者83例,男49例,女34例;年龄58~76岁,平均62±7岁。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指南建议的标准。对照组89例,男48例,女41例,均来自同期本院内科体检血压正常者,所有入选者经详细询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排除近期存在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全身免疫性缺陷疾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应激状态。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及年龄均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血压测量方法按照WHO标准(住院患者凌晨6点测量基础血压,门诊体检者休息15min以上,根据Korotkoff第一音分别记录收缩压与舒张压)。(2)hs?CRP测定采用芬兰ESPOO Orion公司hs?CRP试剂盒(Orion Diagnostica透视比浊试剂),运用液相免疫沉淀法在540nm波长处检测(日立760全自动生化仪),实验室hs?CRP正常范围采用0~3mg/L,平均2.9mg/L。按操作试剂说明书严格进行,随批质控。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hs?CRP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及双期高血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双期高血压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三组间血清hs?CRP水平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双期高血压相比P>0.05

    3  讨论

    C反应蛋白(CRP)是急性时相蛋白,在组织损伤、炎症或感染时肝脏受细胞素(IL?6、IL?1、TNF?α)刺激产生,以IL?6介导炎症反应,故CRP一直作为炎症指标。在高血压研究领域,以往研究较为侧重hs?CRP与双期高血压的关系,认为双期高血压与hs?CRP水平呈线性相关[2]。本研究同时观测了hs?CRP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发现单纯收缩压升高也可导致hs?CRP水平升高。可能因为hs?CRP仅仅是一个信号,并不存在量效关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脉压查较大,剪切力较大,更容易造成血管壁内皮损伤而导致炎症反应,进而引起hs?CRP水平升高[3]。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及双期高血压组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hs?CRP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双期高血压都有密切关系。我们以前的研究认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双期高血压患者均有情绪障碍[4],通过本研究认为hs?CRP可作为双期高血压[5]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估指标之一,可指导临床对高血压的,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
  2 Mendall MA,Strachan DP,Butland BK,et al.C?reactive protein:relation to total mortality,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men[J].Eur Heart J,2000, 21(19):1584?1590

3 Hayaishi?Okano R, Yamasaki Y, Katakami N, et al.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associates with early?stag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subjects with type 1 diabetes[J].Diabetes Care 2002,25(8):1432?1438

4 王立新,苏隽,万向君.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双期高血压的情绪障碍临床观察[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5):30?31

5 陈晓亮,陈馨亮.降压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改变及测定意义[J].浙江实用医学,2006,11(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