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关键词】 冠状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CS)是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将金属支架置入冠脉病变处急性血管闭塞、降低PTCA后再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术中、术后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测的并发症,因此术中的配合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冠脉内支架置入的成功与否。自我院2003年9月~2005年10月开展介入治疗以来,共86例反复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112处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6例冠心病患者,男54例,女32例,年龄49~76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急性心绞痛12例,年龄49~53岁。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15例,急性期13例。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38例,双支病变31例,三支病变17例多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根据医嘱准确留取各种化验标本送检,如血常规、生化全套、乙肝三系、HIV、凝血功能全套等,做好青霉素及碘过敏试验。手术区备皮,范围达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沐浴、更换清洁病号服。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平卧排尿、排便。嘱其手术当日晨禁食,术前半小时排尽小便。
2.2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年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前和心理护理,如放录像、发放资料、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介绍亲身体验,使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解除思想顾虑,从而最大限度地配合医护人员,保证介入术的顺利和成功。保证其术前当晚良好的睡眠,必要时给予口服安定。
2.3 术前病情观察 做好心电监护,观察心电示波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并准确记录,同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比较。有2例患者因下肢动脉闭塞,术后足背动脉搏动不明显,误认为是鞘管留置或绷带止血压迫过重所致。术前3天按医嘱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药(如抵克力得、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等)。
2.4 设备、材料及药品准备 准备好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吸引器、吸氧装置及临时起搏器等各种仪器设备,使其处于备用状态。备好穿刺包,各种型号的导引导管,球囊,支架及各种性能的导丝等PCI材料,及各种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利多卡因、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等。
3 术中护理
3.1 术前药械准备 置患者平卧于DSA床上。准确连接好心电监护仪电极,选择好心电示波良好且能反映患者心功能的导联,准确记录监护参数,并开放静脉输液通道。避免在同侧肢体穿刺输液,同时尽量打开两路静脉通道。准备好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及各种急救药品。
3.2 密切心电监护及对症处理 在手术全过程中,连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律、心率及血压变化,准确及时向术者提供心电示波情况。术中由于导管及造影剂刺激,球囊充盈堵塞冠脉及再灌注等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心室颤动及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如发生心律失常,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对症静脉用药,及时电击除颤等处理。本组有16例出现频发室早,经查电解质钾低于正常值,及时有效补钾及应用利多卡因针,室早得以有效纠正。2例出现室颤,经胸外心脏按压及胸外电击去颤(250J)2次,恢复室性心律。
3.3 压力监测 由于PTCA及支架置入术中导引导管或支架阻塞冠脉及造影剂使外周血管扩张,引起3例冠脉内压力及血压明显下降,动脉压力曲线不正常,术中经严密观察动脉压、血压、脉搏、心电示波仪波形及参数值变化,及时告知医师,及时联合应用多巴胺、DXM静注,同时加快输液速度,血压恢复正常。
3.4 术中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胸痛、胸闷、心慌、出汗等不适。因术中球囊扩张时,常有一过性胸痛,一般给予吸氧,或球囊扩张速度减慢,胸痛症状即逐渐缓解。但持续性胸痛者,多由于冠脉痉挛或内膜严重撕裂夹层、血栓形成,必须及时处理。有30例患者由于强烈冠脉痉挛(X线透视可见),即时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针剂100~200μg,同时高流量氧气吸入,解除了疼痛。另外严密观察造影剂过敏反应,如注意患者有无打喷嚏、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观察皮肤有无麻疹,口唇或眼睑有无水肿,气管痉挛致胸闷、憋气或全身血管扩张等过敏性休克症状。本组患者术前均严格进行碘过敏试验,阴性者采用含碘造影剂,阳性者避免含碘造影剂如优维显造影剂,未发生一例过敏反应。术中保持环境安静,各项操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同时配合及监督医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5 穿刺部位的护理 行PTCA+ICS的患者因动脉鞘一般回病房后拨出,所以包扎一定要注意将鞘管包扎固定好,沙袋压迫,途中专人照顾,防止颠簸,更换体位和搬运患者时,防止鞘管脱出或局部沙袋移位,引起穿刺局部出血。
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常规住CCU监护24h,严密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绞痛复发,心电图是否有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改变及心律失常,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局部创口有无出血、渗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我科行PTCA+ICS术患者全部回本科抢救室,严密专人监护,未发生一例意外,疗效显著,术后1~2周病情好转出院。
4.1 伤口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4.1.1 延长卧床时间,合理指导患者活动 患者回病房抢救室后绝对卧床24h,且平卧位,禁抬头,少讲话,24h后适当抬高床头,不超过30°角,48h内仍卧床休息,48h后可坐在床边活动,72h后再下床活动。同时要求病人拔管8h内术侧肢体完全制动,8h后术侧肢体尽量避免大幅度活动,可大大地降低出血的发生。
4.1.2 鞘管护理 术后第1天须拔除股动脉或桡动脉鞘管,股动脉鞘管一般4~6h拔除,桡动脉鞘管术毕即刻拔除鞘管。同时术毕停用肝素,拔除鞘管后2h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拔管后伤口包扎采用绷带“8”字法。我科56例患者拔管后手压伤口20~40min,然后用绷带“8”字法固定24~72h,同时拔管后前8h沙袋压迫止血,止血效果良好。每2~4h协助病人活动健侧肢体,24h内严密观察导管鞘处是否有出血情况,保证伤口部位清洁。
4.2 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和监护 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是支架植入术最重要的并发症。严格合理抗凝,是预防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关键。所以要正确抽取血标本送检,严密监测PT,术后24h保证PT达到并维持在24s,护理中应根据医嘱给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抵克力得+肝素等药联合抗凝治疗。我科根据PT检测结果,术后6h后或拔鞘管后2h开始,下腹壁皮下注射0.4ml或0.6ml低分子肝素,如速避凝、低分子肝素钙,每12h 1次,持续1周~10天,疗效显著。术后指导患者坚持按医嘱服阿司匹林、抵克力得或华法林等抗凝剂1~3个月,且每周复查PT,根据PT调整剂量,同时注意吐泻物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如病人有伤口疼痛、麻木,敷料潮湿,牙龈出血,术侧肢体皮肤苍白、湿冷或有胸闷、胸痛、心悸、出汗等,立刻采取必要措施,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行溶栓治疗,做好紧急PTCA或冠脉旁路移植的各项准备及抢救工作。
4.3 术后严密心电监护 12导联心电图每天1次,连续监测3天,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尿量、体温变化。预防低血压,24h至少保证两条静脉通道通畅,根据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同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嘱其术后一周内避免抬重物。
4.4 其他 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皮肤温度,术后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每次15~30min。
5 出院健康宣教
嘱患者坚持长期按医嘱服抗血小板凝集药如阿司匹林(胃不适或有出血倾向者例外),降脂药,降压药等;注意饮食卫生,少食含脂肪、胆固醇食品,多食维生素类;适当参加体力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嘱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或庆余救心丸类急救药品;定期门诊随访血脂及出凝血时间,如有明显胸痛而服药亦不能缓解的及时到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