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
笔者对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缺血坏死、骨髓炎、髋臼骨肿瘤共34例患者,术后实施一系列康复训练,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3~70岁。其中骨关节炎15例,强直性脊柱炎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骨髓炎2例,髋臼骨肿瘤1例。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重度27例,中度6例,轻度1例,其中11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23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住院15~23天,从住院到出院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部分出院在家按指导训练,另一些在门诊进行康复训练。
2 康复护理
2.1 患者术前一般条件 (1)自愿接受全髋置换术。(2)全身状况良好,如患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疾患,需经系统的内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3)了解类风湿患者的血沉情况和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4)术前应停服非甾体类药物,如阿司匹林、芬必得。(5)了解患者有无隐匿性感染,有则须控制后再行手术。
2.2 患者髋关节局部的情况 主要评估髋关节的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步态、锻炼方式、活动情况。
3 术前康复指导
3.1 健康 让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方式、术前应注意的事项及康复训练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利于更好的配合手术及术后的康复训练[1]。
3.2 术前康复训练 应训练髋关节周围的肌力、上臂的肌力,让患者学会术后体位的放置、助行器和拐杖的使用。
4 全髋关节术后的康复护理
4.1 术后的一般护理 应进行预防性康复护理,包括控制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异位骨化,术后引流管一般在24h后拔除,因为引流管保留时间太长会增加感染机会[2]。
4.2 术后肢体的放置有两种方法 (1)平衡悬吊位,即将患肢悬吊并维持适当的外展位,可允许早期进行简单的髋关节活动。(2)外展中立位,是将一枕垫放在适当的位置,使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同时将一小枕放在膝后,使膝关节能有较好的屈曲。
4.3 术后肌力训练 股四头肌和伸髋肌的训练应在手术后即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股四头肌和臀肌的收缩、舒张等运动。术后2~3天可进行髋外展,并增加髋、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当股四头肌肌力足够强时可开始练习直腿抬高。
4.4 髋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主要包括:(1)CPM活动仪辅助训练。一般先将CPM开始的最大活动角度定为40°,此时,髋关节活动范围为25°~45°,以后每日增加5°~10°,每日训练3~4h,到术后1周左右。(2)卧位练习:练习屈髋肌,采取髋关节半屈曲位,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仰卧位或健侧卧位,髋膝关节伸直后进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抗阻或不抗阻),仰卧屈膝双下肢外展位进行膝关节靠拢和分开运动,可锻炼髋关节外旋。(3)坐位训练:先协助患者把术侧肢体移近床旁,靠近床沿放下后坐起,坐起时双手后撑,髋关节屈曲不超过80°。由于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现脱位和半脱位的体位,因此,术后早期患者以躺、站或行走为主,坐的时间相对较短,每日可坐4~6次,每次不超过30min,如果术中关节稳定性不够,可放弃坐位功能训练。(4)指导患者练习助行器和拐杖的使用。
5 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5.1 关节脱位应注意 (1)屈髋不超过90°;(2)髋关节的内收不超过中线;(3)髋关节不能外旋。要确保患者不会发生以上这些动作,应教会患者:①上身不要向前弯腰超过90°;②手术侧膝关节的抬高不要超过同侧的髋关节;③膝关节或踝关节不要交叉;④卧位及翻身时患腿应保持在外展位;⑤坐位时不要向侧方弯腰。
5.2 感染 对于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目的在于:(1)去除感染灶内存在的病原菌;(2)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功能,轻者抗感染治疗可治愈,重者则需取出假体,二次手术。
5.3 深静脉血栓 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非常高,可达70%,而肺栓塞达1%~4%,因此,预防很重要,常采用力学预防,如:早期抬高下肢和早期活动,加压袜,术后采用间断充气长袜,还可用药,如阿司匹林、肝素等。
6 结果
术后15~23天出院,术后2周评定Harris评分标准;疼痛:44分(无)6例,40分(轻微)19例,30分(轻度、偶服止痛药)9例;跛行:11分(无)18例,8分(轻度)13例,5分(中度)3例;活动度:术前平均30°~140°,术后平均95°~215°。
7 讨论
全髋关节成形术是骨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是用组织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材料制作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来置换严重损伤的关节,患者术后不是单纯的卧床休息等待组织的愈合,而是及时实施康复护理。在术后第一天甚至当天即开始功能性活动,以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耐力以及功能,使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1 宁宁.骨科康复护.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
2 卓大宏.康复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