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专业实习内容的思考与改革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敏 时间:2010-07-13
[摘要]  近年来产科医疗纠纷的不断上升,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模式,给产科医护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助产士在产科质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助产士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母子二人的生命安全,助产士在观察产程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保证母子安全,这就要求助产士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有处理突发异常的应急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多元化知识),有内外妇儿医学理论知识。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效保证优生优育,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助产人才,必须进行卫生的改革。助产士应与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习内容有所区别,助产士实习内容应诊断和护理有效结合,同时助产士的教育层次应该提升,像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澳洲、北欧等全部高等教育,重用助产士,有助于产妇的健康,也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关键词]  助产专业;实习;改革
   
  随着医学的进步及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给产科医护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助产士在产科质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产科医疗纠纷的不断上升,助产士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母子二人的生命安全,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1]助产人员必备知识有:高中文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基础护理、预防保健、急救医学知识等,这些知识结构,体现了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和医学模式,说明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人文社会基本知识、卫生法规知识、公共关系学、美学美育、管理学知识等也是现代医疗卫生人员应具备的,还应重视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以补充现代医学知识的不足,胜任现任岗位。助产人员应具备的必备能力:有规范地进行产前检查、正常接生、产后处理、产科危重症患者的监护与初步处理、新生儿处理及健康指导、规范地进行护理操作、开展围生期保健、产房与母婴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其次是自学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说明社会对助产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0%以上被调查者认为[1],在岗助产人员最缺乏的必备知识是:心理学、卫生法规、急救医学、机应用、预防保健知识等,这些知识都是现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缺少的和薄弱的,应根据需求补充和加强。最缺乏的必备能力是:对产科危、急、重症病监护与应急处理能力、心理护理、计算机应用、创新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等。其中教学专家认为缺乏自学和沟通能力者也占一定比例。这些能力,有些是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些则是教育过程中被忽视的问题。为了培养适合临床发展的高素质助产士,应与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习内容有所区别,现就笔者的观点阐述如下。

  1  课程设置

  两年理论课:公共课(、、数学、物理、医学法律、计算机应用基础、人际关系与沟通、美学、礼仪);基础医学课(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药理学、病理学、免疫学);专业课(产科学、妇科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护理学基础、护理技术、急救护理、心理护理、遗传优生学);最后1年实习(包括实习后的考核产科学及护理学基础与技术)。

  2  入学文化

  高中毕业生,学制3~4年。

  3  实习内容安排

  3.1  有些省份助产专业总实习时间8个月,全部实习护理由护士带教  具体安排为内外科、儿科及感染科实习护理分别为1个月;妇产科实习护理4个月(妇科、产前及产后病房分别为1个月,产房1个月)。

  3.1.1  优点  毕业后动手能力较强,护理操作技术熟练,能很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3.1.2  缺点  (1)学生医学理论知识欠缺,不能更深层次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只能机械地执行医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2)适应产房工作慢,一个新生儿的诞生牵涉到儿科、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生殖遗传诊断方面的知识,助产士要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3)不经过妇产科门诊实习诊断就没有泌尿生殖系统的感官认识,如正常子宫大小、位置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就不能很好地观察产程,处理分娩过程中突发问题。(4)工作后还需要浪费人力、物力进行带教,浪费资源。

  3.2  有些省份助产专业实习完全同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实习医疗诊断  内外科、儿科分别为1个月,产科、妇科及门诊1个月,产房1个月,除产房由助产士带教外,余由医生带教。

  3.2.1  优点  (1)因实习学会了如何为患者进行诊断,培养了助产士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内外科与妇产科能融会贯通,医学理论知识扎实。(2)毕业后到综合产房,能较快适应产房工作,不是医师的腿,患者的嘴,更适合国情的临床工作。(3)毕业后到基层卫生单位,因有实习诊断的经历,也能较快胜任基层卫生工作。

  3.2.2  缺点  由于产房工作是护理工作的范畴,护理操作流程不熟悉,达不到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影响护理质量,再次培训浪费人力物力资源,不能较快转换护士的角色。

  3.3  实习时间的安排  笔者建议实习安排40周。返校考核突出专业特点并侧重实践能力,其时间分配如下:18周实习诊断治疗由医师带教,妇产科总时为14周,具体为妇科病房及门诊各2周,产科病房(产前及产后各2周,产科门诊2周,产房4周),新生儿科4周(儿内及儿外科各2周)。16周实习护理由临床主管护师带教,具体分配时间为内科护理6周,外科护理6周,儿科护理2周,急诊2周。

  4  讨论

  4.1  我国助产及妇幼卫生的开端[2]  我国数千年来,视怀孕分娩如瓜熟蒂落,一向不重视妇幼卫生。接生重责全操在毫无知识的接生婆手中。在,往往有许多婴儿,出生数日因抽风致死,因分娩致死的妇婴人数大得惊人。1892年J.M swan在我国广东省施行第1例剖宫产,产妇感染死亡。1906年英国医师MC poulter开始办产科训练班,教分娩机转等基本知识,于1911年建立我国最早的产科病房。1928年杨崇瑞医生在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大会上报告“我国助产教育”,讲述必要性及产科教育计划,拟每省设国立产科学校及附属学习。1929年,他在北平创办了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产院,亲任校长。“牺牲精神,造福人群”。这是国立第一助产学校的校训。该校作为我国助产教育最早最高的学府,不久,又创办南京中央助产学校。1930年杨崇瑞拟订《助产士管理法》设讲习所培训旧式接生员,呼吁新旧助产士一律需登记注册,从此新式接生法逐渐推广,这是我国妇幼保健史上划时代巨大改革与进展。受其影响,兰州等地亦纷纷创设多处助产学校并积极倡导妇婴卫生。1947年时,我国公、私立助产学校计86所,学生约1712人,全国持助产士证者计5268人。据当时统计,根据英国中央助产委员会规定的标准,约需11万助产士方能保证在全国普遍开展妇婴卫生,但在卫生部登记的助产学校毕业生仅7000余名。不管怎样,我国助产教育和妇婴卫生毕竟有了良好的开端。由此,看到了中国妇婴卫生普遍推行的希望,医学技术的,使生育过程越来越安全、舒适。

  4.2  中外助产教育比较  我国现有的助产人员多为中专学历,1881年,英国政府成立助产士训练班,1947年改为(皇家助产学院)。1902年,英国通过英格兰助产师法,并且成立中央助产委员会(Central Midwives Board),以协助专业助产师培育、执业及。1949年实施全民健康保险(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国的非高危险群孕产妇皆由国家认可助产师(state certified midwife,SCM)负责[3],欧洲如荷兰、瑞士、瑞典也是。英国助产师接生率约75%,其职责包括产前检查、在医院或家中生产方式的接生及产后的照护。在欧洲如芬兰,助产士多具大学或硕士之高学历并有认证,在其保险制度环境下1996年芬兰即有85%为助产士接生,婴儿死亡率约千分之四,我国建国前婴儿死亡率约千分之二百,产妇死亡率约千分之十五。反观国内,1970年代初期助产士是主要接生者。随着《医师法》的颁布,各项医疗措施朝向医师为主,后来甚至助产士在医院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才能担任接生工作,助产教育面临瓶颈,加上健保制度的实施,更多的产妇涌向医院去生产,有资料显示,我国剖宫产率占40%,有剖宫产史阴道生产0.43%,瑞典剖宫产率10%[4],此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或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理想剖宫产率15%以下有差距。

  4.3  突出专业特色的实习,有效防止教育和实践脱节[5]  学生要真正获得临床经验,能得到全面的临床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有机会观摩专家们的实际医疗活动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体验。产科儿科实习诊断的经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进行深层探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且医师带教,相对目前中国护士基础水平低带教,有一个高的起点,利于较快适应医学模式的发展。产科与儿科密切合作,降低了新生儿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4.4  有诊断和护理的体会,有助于发挥思维潜能  医疗理论及护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掌握内外科护理特点:各种管道(吸痰管、胃管、呼吸机、各种引流管、雾化吸入)的护理、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急救技术,各种基础护理操作,毕业后如分配至二级以上医院能尽快适应产房工作,如分配至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工作,也能很快适应妇幼保健工作。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农民人口占80%左右,发展不平衡,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产科学是整个医药卫生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全国广大妇女和下一代的健康,产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人口的素质,医疗条件落后的农村及偏远山区需要高素质助产士,才能保证妇女的生育安全。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效保证优生优育,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助产人才,必须进行卫生教育的改革,实习医疗诊断和护理使其有效结合,同时助产士的教育层次应该提升,像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澳洲、北欧等全部高等教育,重用助产士,有助于产妇的健康,也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5]。

  []

  1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助产专业的调查.中等职业学校助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与开发报告,2001,8.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1.

  3  Mander R.The Midwifes Ultimate Paradox:A UK-based study of The Death of a Mother.Midwifery,2001,17(4):248-59.

  4  王兵,杨旭红.英国提高护理能力的培训方法.国外医学・护分册,2003,22(5):233-234.

  5  Robertson A.Letter from Oz:midwifery education in Australia changes course.MIDIRS Midwifery Digest,2002,12(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