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通络胶囊对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杨志东, 江晓兵, 梁德, 张顺聪, 姚珍松, 孙志刚 

【摘要】    目的】观察补气通络胶囊对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接受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组术后加服补气通络胶囊(主要由人参、当归、丹参、川芎等中药组成)治疗。两组均定期随访(术后1、3、6个月和1年),采用日本骨会(JOA)颈椎病脊髓功能评定计分法(17分制)评定脊髓功能及复查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片,评估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脊髓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脊髓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根据JOA分值改善率进行评比,对照组术后优36例,良15例,一般9例,差2例,优良率为82.3%;治疗组术后优31例,良13例,一般6例,差0例,优良率为88.0%;两组比较,术后6个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植骨融合率均达到100%。【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良好疗效;补气通络胶囊对其临床疗效能够起到强化作用,有利于患者的功能康复。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学 脊髓型颈椎病/中药疗法 补气通络胶囊/治疗应用

  脊髓型颈椎病是骨科的常见病,随着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及影像学技术的,其发病率及发现率明显上升。本病易损伤脊髓,如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造成肢体瘫痪,甚至可危及生命。综合国内外报道[1-2],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手术并发症少。我们对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予以补气通络胶囊治疗,旨在探讨该方对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112例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脊柱专科的住院患者。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34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7年;术前JOA(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脊髓功能评定计分)评分为(9.64±1.92)分。对照组62例,男37例,女25例;平均年龄49.56岁;病程0.4~7年,平均病程4.5年;术前JOA评分为(9.20±2.20)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术前JOA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影像学资料  全部病例均行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侧位片、颈椎MRI检查。治疗组50例中,颈椎间盘单节段突出19例,2节段突出24例,3节段突出6例,4节段突出1例。对照组62例中,颈椎间盘单节段突出24例,2节段突出29例,3节段突出9例,4节段突出0例。两组椎间盘突出节段分配的差异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式,具体如下:直视下或支纤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气管吸入全身麻醉,仰卧位,轻度后伸左偏位,把握后伸的程度,避免过伸导致脊髓损伤。取右侧横切口或斜切口(3节段病变者),显露病变节段,C臂机术中透视定位。单节段者以双侧颈长肌内缘为界线,切除颈椎间盘,使用颈前路撑开器撑开椎间隙,切除椎体后缘骨赘及突出髓核以达到减压目的。2节段以上者,19例行椎间盘切除减压(步骤如前),50例采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使用咬骨钳以双侧颈长肌为界线咬除椎体骨质,减压至椎体后缘,再使用磨钻将椎体后缘骨质磨薄,寻找突破口后用超薄枪状咬骨钳逐步去除椎体后壁、去除突出髓核或同时切除后纵韧带,检查减压彻底。植骨完毕行钢板固定,透视确定钢板螺钉位置良好。

  1.3.2  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均于脊髓减压术中,使用甲泼尼松粉针剂80~160mg/d静滴,关闭切口时保留负压引流;术后常规使用激素(甲泼尼松粉针剂80mg/d或地塞米松10mg/d),静滴甘露醇(125mL/次,2次/d);使用抗生素3~5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自可进食起服用补气通络胶囊(广州中医药大学院内制剂,主要由黄芪、人参、当归、丹参、川芎等组成),1.5g/次,3次/d,连服3个月。两组病例术后起床活动时戴颈托制动3个月,并定期随访(术后1、3、6个月和1年复查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片)。

  1.4  评价方法 

  1.4.1  疗效评价  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脊髓功能评定计分(17分制),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JOA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及组间对比,改善率(R):R=(s术前-s术后)/(17-s术前)×100%。其中R≥75%为优,75%>R≥50%为良,50%>R≥25%为一般,R≤24%为差。

  1.4.2  椎间植骨融合评定标准  Brantigan的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标准[3],颈椎椎间植骨融合的特点为:植骨周围无透亮带,可见连续性骨小梁桥接融合,过伸过屈位融合间隙椎间夹角小于4度。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片显示全部病例均植骨融合,颈椎椎间高度保持良好,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

  2.2  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脊髓功能评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脊髓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脊髓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

  表1  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脊髓功能评分比较(略)

  Table 1  Comparison of spinal function scores before operation and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统计方法:t检验;①P<0.01,与术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比较

  2.3  两组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  见表2。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计算法,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略)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in the two groups 

  统计方法:Ridit分析;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

  2.4  术后并发症情况  术中无合并脑脊液漏。术后诉咽部异物感及疼痛者22例(组9例,对照组13例),均于术后1~3个月消失;声音嘶哑2例(两组各1例),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无因手术导致死亡及脊髓损伤加重者,无1例术后因硬膜外血肿导致脊髓 压迫。

  3  讨论

  3.1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依据及优势   通过相关研究,人们认识到,脊髓型颈椎病发生神经功能损害的机理有以下两种[4-5]:脊柱不稳定,屈伸活动中致压物对脊髓的反复创伤刺激;椎间盘、骨赘、韧带等的静性压迫导致脊髓血供障碍。因此,临床上多采取制动或固定、解除压迫、改善脊髓血供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而目前尚无药物可以直接去除脊髓压迫,要达到上述目的,通常需行手术治疗。Epstein等[6]报道,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直接去除脊髓前方致压物,解除压迫,改善脊髓功能,并通过植骨融合达到稳定颈椎的作用,手术疗效满意。但因未采用内固定技术,术后需要坚强外固定且固定时间长,出现植骨块移位、植骨不融合、进行性颈椎后凸畸形等并发症的几率较大。鉴于此,国内外较多学者在减压植骨融合同时予以前路钢板固定,通过临床研究[1-2],证明钢板固定可以提供术后即刻稳定性,利于术中彻底减压,恢复及保证椎间隙高度,维持颈椎前凸和提高椎间植骨融合率。本组病例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取得100%的植骨融合率,术后椎间高度得到良好维持,亦充分体现了该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优势。

  3.2  术后配合中药治疗对疗效有强化作用   中医学认为,脊髓损伤主要伤及督脉,督脉为"诸阳之会,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督脉损伤,可致气滞血瘀,并累及手足三阳经,导致经气不利,经络不通,出现肢体麻木,不能活动,因而治疗上以补气活血、疏通经脉为主法。气能行血,气壮则血活,血活则瘀去,瘀血去则经脉通。研究证明[7],黄芪等中药具有修复脊髓神经损伤的功效,其机理为调节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因子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产生的恶性病理循环,达到新的平衡,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在既往的研究中[8],我们已证明本院制剂补气通络胶囊可以调节脊髓组织及血清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含量变化,从而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治疗组术后予以服用补气通络胶囊对临床疗效能够起到强化作用,有利于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
    [1]Wang J C, McDonough P W, Endow K K,et al. Increased fusion rates with cervical plating for two?level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J].Spine,2000,25(1):41.

  [2]侯铁胜,赵杰,傅强,等.颈前路减压植骨Zephir钢板系统内固定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0):904.

  [3]Brantigan J A, Stefee A D, Lewis M L, et 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the Brantigan I/F cage fo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the variable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system[J].Spine,2000,25:1437.

  [4]Reid J D.Effects of flexion?extension movements of the head and spine upon the spinal cord and nerve root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60,23:214.

  [5]Mair W G P, Druckmen R. The pathology of spinal cord les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clinical features in protrusion of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s: a report of four cases[J].Brain,1953,76:70.

  [6]Epstein N.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out plate instrumentation in 178 patients[J].J Spinal Disord,2000,13:1.

  [7]任宪盛,冷向阳,杨有庚,等.黄芪对大鼠实验性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J].临床康复,2006,10(7):31.

  [8]梁德,李文超,姚珍松,等. 补气通络针剂加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损伤脊髓组织及血中内皮素的影响[J].中医正骨,2003,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