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和大豆苷元的提取研究
【摘要】 目的 建立从葛根中提取葛根素和大豆苷元的方法。方法 采用甲醇冷浸,酸水解提取法从葛根中提取葛根素和大豆苷元。结果 提取得到的葛根素和大豆苷元经核磁检验结构正确。结论 此方法步骤简单,收率较高,缺点是用时较长。
【关键词】 葛根素;大豆苷元;提取研究
葛根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载的葛根[2]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n lobata (Willd) Ohwi或甘葛藤P.thomsonii Benth。其味甘辛,性平,归脾胃经 ,属发散风热药 ,具解肌退热 ,透发斑疹,鼓舞卫气,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为表证发热,头痛项强,斑疹不透,脾虚泄泻及消渴的要药。近年来对葛根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化学成分为:葛根素、大豆苷元、芒柄花素、大豆苷、4′,7-二葡萄糖大豆苷元、8-碳-芹菜糖(1→6)葡萄糖大豆苷、4′-葡萄糖葛根素、6′-木糖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4′,6′-二乙酰基葡萄糖葛根素等[3~6],以葛根素的含量最高[7]。
葛根素和大豆苷元已作为原料制成药品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葛根素具有耐缺氧,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8]。临床主要应用于心绞痛、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粘血症、高敏症和视网膜动脉阻塞等疾病[9~11]。大豆苷元具有减少脂肪和防止骨质疏松的作用,还能减轻妇女更年期不适症及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颈项强痛、头痛、头晕及心绞痛,也可治疗早期神经性耳聋[12~14]。
1 提取方法讨论
葛根中除了异黄酮化合物外还含有淀粉,约占15%~19%,其为主要杂质影响葛根总黄酮的含量。最早,柴田乘二等[15]提取纯化葛根总黄酮是采用甲醇热回流,醋酸铅沉淀法。Jun-eiKingjo等[5]采用甲醇热回流提取,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法精制葛根总黄酮。郭建平等[16]比较了以甲醇、70%乙醇、95%的乙醇为溶剂采用冷浸法、热回流法、铅盐沉淀法、甲醇冷浸-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法、甲醇冷浸-水饱和正丁醇萃取-硅胶柱层析法从葛根中提取纯化总黄酮,认为冷浸法操作简单且收率高。李剑君等[17]对比了水、乙醇作为溶剂和铅盐沉淀法从葛根中提取总黄酮,提出了以乙醇为溶剂进行逆流萃取的工艺方法,并且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出最佳条件:60%的乙醇溶剂,60℃,6h。此外,崔九成[18]等利用大孔树脂纯化分离葛根总黄酮。根据不同方法提取葛根的成本、工艺操作、收率综合考虑,本文采用甲醇冷浸法提取葛根总黄酮。
葛根总黄酮中葛根素衍生物和大豆苷元衍生物的水解主要取决于水解液的盐酸浓度和水解时间。一般情况下水解的酸浓度越大和时间越长,水解反应进行的越彻底,但水解反应酸度太大,萃取过的酸水解液稀释量加大,不利于葛根素产率的提高,故盐酸的浓度一般小于8%,同样为了控制葛根素析出酸水解液的体积,水解时盐酸的用量不能过大,通常1g提取物加3ml盐酸溶液的收率最高[19~21]。本文采用的盐酸浓度为6%,水解时间为4h。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熔点仪(温度未矫正),RY-1型显微熔点仪;核磁共振仪,VarianUNITYINOVA 600型核磁共振仪;葛根,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甲醇、盐酸,天津化学试剂三厂。
2.2 实验内容 500g葛根用500ml甲醇反复浸泡3次,每次24h,回收甲醇,3次分别得葛根总黄酮为37.60、21.04、13.00g,总重71.64g。所得的总黄酮加入220ml的盐酸溶液(6%),回流4h。抽滤出去不溶物,滤液用三氯甲烷萃取3次,每次150ml。三氯甲烷层黄色,回收三氯甲烷,得黄色粘稠物,在50%的乙醇中重结晶3次,得白色结晶(A1大豆苷元)0.18g。酸水层黑色,加一倍水稀释。静止放置5天,析出灰白色固体,在醋酸:甲醇=1:1溶液中重结晶三次得到白色结晶(P1葛根素)0.62g。
2.3 鉴定与分析 大豆苷元:白色粒状,mp 325-326℃,在249nm处测定吸光度,纯度为87.9%。1H-NMR与标准图谱吻合,1H-NMR(DMSO), δ(ppm): 8.30(1H,s,C1-H),8.03(1H,d,J=8.4,C5-H),7.43(2H,d,J=6.6,C2’,6’H),7.04(2H,d,J=6.6,C3’,5’-H),6.98(1H,s,C8-H),6.90(1H,d,J=8.4,C6-H)。
葛根素:白色粉末状,mp 206~207℃,在250nm处测定吸光度,纯度为90.3%。1H-NMR与标准图谱吻合,1H-NMR(DMSO),δ(ppm):8.36(1H,s,C2-H),7.96(1H,d,J=9, C5-H),7.52(2H,d,J=9,C2’,5’-H),7.01(2H,d,J=9,C3’,6’-H),6.99(1H,d,J=9,C6-H),4.86(1H,d,J=10,C1’’-H)。
3 小结
我国的葛类总面积(野生和栽培)初步统计为40万公顷左右,年资源总量在150万吨以上,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用来制作中药材及淀粉加工,相当多的资源没有被开发和利用。但随着葛根这一野生植物的保健和医药功能被认识,葛类制品已逐渐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22]。
【】
1 刘敏如.世界传统医学妇.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55.
2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3 罗元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6-57.
4 方起程,林茂,孙庆民,等.葛根黄酮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74,54(5):271.
5 Jun-ei Kinjo,Jun-ichi Furusawa,Junko Baha,et al.Study on the constituents of pueraria lobata.Ⅲ.isoflavonoids and related compounds in the roots and the voluble stems. Chem Rham Bull,1987,35(12):4846.
6 Haojing Rong,Jan F Stevens,Max L Deinzer,et al.Identification of isoflavones in the roots of pueraria lobata .Planta Medica, 1998, 64:620.
7 顾志平,陈碧珠,冯瑞芝,等.中药葛根及其同属植物的资源利用和评价.药学学报,1996,31(5):390.
8 陶忠华.新药葛根素的研究.新药杂志,1993,2(6):1-3.
9 朱庆磊,吕欣然.葛根素的药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草药,1997,28(11):693-696.
10 樊小容.葛根素临床药理研究进展.时针国医国药,2000,11(11):1037-1038.
11 周志怀,李建芬,张增谦.葛根素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河北医药,2002,24(6):519-520.
12 Anderson RL,Wolf WJ.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trypsin inhibitors,phytic acid,saponins and isoflavones related to soybean processing.J Nutr,1995,125(35):581-588.
13 尹世强.葛根的研究进展.天津中药学院学报,2001,20(3):44-46.
14 黄芸,秦民坚,余国奠.异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的分布及药理作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1:5-7.
15 柴田乘二,村上孝夫.和汉药成分の研究葛根成分の化分的研究.药学杂志,1959,79(6):757.
16 郭建平,孙其荣,周全,等.葛根总黄酮不同提取工艺的探讨.中草药,1995,26(10):522.
17 李剑君,李稳宏. 葛根中有效成分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科学版),1998,28(2):131.
18 崔九成,蒙跃龙,杨均.大孔树脂分离葛根总黄酮的研究.西北药学杂志,1999,14(4):154-155.
19 赵爱平.葛根素及其提取方法和用途.CN:1129700A,1995-02-23.
20 陕西镇坪制药厂.制取葛根素的方法.CN:1154849A,1997-07-23.
21 张尊听.葛根素和大豆苷元提取纯化工艺探讨.中草药,2000,31(3):183-185.
22 杨明毅,史劲松.葛根的综合利用及深加工.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3(1):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