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与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勇 唐中 时间:2010-07-13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分型及手术处理。方法:根据80例98颗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牙的临床特点、X线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型,并选择合适的埋伏多生牙处理方法。按照患者的年龄分为3组,<8岁为第一组,8-12岁为第二组,12岁以上为第三组。比较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类型差异以及手术所需时间。结果: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的类型明显不同,手术拔除埋伏多生牙所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以第一组所需时间为最短。结论:年龄是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及手术时机选择的重要因素。
  
  儿童多生牙以上颌前牙区最为多见,以儿童上颌前牙区的埋伏多生牙对牙列所造成的影响为最大。正确处理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是防止或减少儿童错合畸形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二院口腔科2003年10月—2007年10月治疗的80例儿童,共计98颗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年龄与儿童上颌前牙区的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分型及手术处理的关系,为此类患儿的诊治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口腔门诊和口腔科,资料完整的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患儿80例(牙98颗)其中男性52例,58颗,女性28例,40颗。年龄5-20岁。
  1.2临床定位分类及分组方法
  根据临床检查埋伏多生牙区域的牙齿及牙槽突黏膜的情况,拍摄X线根尖片或曲面断层全景片。我们按以下方法分型:凡临床可直接扪及黏膜隆起的埋伏牙,归为部分骨埋伏型(Ⅰ型),凡还能扪及局部黏膜隆起者,如多生牙最高位不超过上颌切牙根齐平处,归为全部骨埋伏低位型(Ⅱ型);埋伏牙最低高于上颌切牙根尖的,归为全部骨埋伏高位型(Ⅲ型)。按照患者年龄的分为3组,<8者为第一组,8-12岁者为第二组,12岁者以上为第三组
  1.3处理方法
  对于Ⅰ型、Ⅱ型埋伏多生牙,定位明确后即采取手术治疗方法予以拔除。对于Ⅲ型埋伏多生牙则要依据其对患者、美观以及邻牙的影响情况再决定是否手术。手术治疗路径根据埋伏牙的唇腭向的位置来确定:对位于腭侧Ⅰ型埋伏多生牙选用腭侧局部弧形切口,对于Ⅱ型、Ⅲ型埋伏多生牙则采用沿牙龈乳头切口,对位于唇侧者采用唇侧弧形切口。去骨选用骨凿或涡轮机,术中注意保护邻牙。
  
  2结果
  
  2.1埋伏多生牙的数目、生长方式、年龄与性别情况
  80例病例中,前牙区仅有1颗多生牙的为62例。占77.5%,前牙区有2颗多生牙的病例17例,占21.3%,前牙区有3颗多生牙病例1例,占1.3%。
  98颗埋伏多生牙倒置生长38颗,占38.8%。近远中横向生长5颗,占5.1%;唇腭向横向生长2颗,占2.0%。
  80例患儿中第一组病例总数为15例占18.8%,年龄最小的为5岁,第二组病例总数为45例占56.2%;第三组为20例,占25.%,年龄最大的为20岁。全部病例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两者之比为1.76:1。表明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以混合牙列期为多发,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2不同年龄组的埋伏多生牙
  不同年龄组的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具体详见下表。由表中可见,在低年龄组中,I型埋伏多生牙临床比例最高,达60%,II型埋伏多生牙为30%。III型埋伏多生牙为10%;而高年龄组中I型埋伏多生牙仅为7.1%。
  
  2.3术前与术中分型符合率及手术时间
  本组80例共98颗埋伏多生牙,除6颗III型埋伏多生牙采取继续观察外,其他92颗均采用手术拔除的方法。其中2颗因埋伏多生牙呈唇腭向横向生长而导致定位失败,术前与术中定位符合率达97.5%。
  不同类型埋伏多生牙手术拔牙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I型平均时间为5min,II型平均时间为20min,III型平均时间40min。II型中第一组平均时间最短,只需12min。   2.4手术创口愈合情况
  总体手术创口I期愈合率达97.5%,其中第一组患儿创口I期愈合率达100%,且平均操作时间较其他2组都短。创口愈合不良的有2例,均为III型手术患者,1例为腭侧出现血肿,另1例唇腭创口感染。
  
  3讨论
  
  3.1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发生机制
  埋伏多生牙发生病因学研究至今尚不明了,一种假说认为可能是牙源性上皮活性亢进的结果,即在形成恒牙的牙蕾之后,牙板过度增殖,导致发生了第三次牙蕾;或者在牙板断裂时,脱落的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是恒牙牙胚分裂而形成。临床上常发生上颌乳前牙在外伤后会导致相应区域发生埋伏多生牙。在本次研究中有9例在追问病史时发现曾经有过乳前牙的外伤史,是支持此学说的有力证据。第二种假说认为可能是与发育缺陷或遗传有关,现已证明颅骨锁骨发育不全、Gardner 综合征、面裂等患者多生牙的发生率较高。在本次研究中发现2例患儿埋伏多生牙总数分别为4颗和6颗,上颌前牙区均为2颗,提示可能与颅骨锁骨发育不全有关。第三种假说推测认为可能是一种返祖现象。
  本次研究中绝大多数病例除导致患儿牙列局部错合畸形外并没有全身系统的异常,这提示,多生牙的发生可能主要是局部因素所致,但具体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目前从流行病统计报道中,男女性别比在1.5-2.7:1不等,本次研究中男女性别比为1.76:1,与以往的报道相吻合。这提示多生牙的发生可能与伴X染色遗传的某些疾病有关
  3.2不同年龄组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的意义
  目前,对于儿童埋伏多生牙临床分型的报道不多,我们将临床表现与X线相结合,对埋伏多生牙进行系统分型,其术前与术中的符合率达97.5%。同时,研究发现低年龄组的I型埋伏多生牙明显多于高年龄组,而II型则恰好与其相反;在本次研究中,有3例埋伏倒置多生牙患儿,在发现时仅为I型埋伏多生牙,家长要求观察,随访过程中发现其继续向上生长,2例变成II型埋伏多生牙,1例变成III型埋伏多生牙。这提示如果不及时拔除埋伏多生牙,特别是倒置的埋伏多生牙,多生牙可能由I型转变为II型,甚至III型,从而增大手术拔除的难度。
  从不同年龄组埋伏多生牙与手术拔除时间、创口愈合情况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低年龄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少于高年龄组,且手术创口愈合好,这可能与不同年龄组牙槽骨的骨质疏松程度有关。年龄越小,其上颌骨的骨质越疏松,手术拔除的难度越小,创伤也越小。
  对不同类型埋伏多生牙手术拔除的时间进行分析,发现I型埋伏多生牙手术拔除的时间最短,II型次之、III型最长,这是埋伏多生牙的位置所造成的。这表明在术前对埋伏多生牙的分型十分必要。
  以往有学者报道,对于乳牙列的埋伏多生牙,需待相应恒牙牙根发育到2/3时才予以拔除,否则会影响牙根的发育。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早期拨除埋伏倒置多生牙患者,随访后并没有发现恒牙牙根发育受影响。应家长要求观察的2例埋伏倒置多生牙,随访过程中发现继续朝鼻底方向生长,延误了手术拔除的最佳时机,实际上埋伏多生牙的发生年龄远早于其发现年龄,本次研究中的高年龄组大部分患者是因为局部牙列错合畸形,如正中间隙、牙列不齐、恒切牙萌出受阻等原因就诊时,才发现有埋伏多生牙的存在,如果患者在早期发现有埋伏多生牙,并及时地将其拔除,就有可能避免局部牙列错合畸形的发生。因此,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主张在患儿能够配合的前提下,对于埋伏倒置的多生牙应尽早拔除,以免贻误最佳手术时机,减少错合畸形的发生。
  
  
  [1]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52.
  [2]华耀社,付建军,任情.上颌前部骨内埋伏多生牙的手术径路[J].口腔医学,2005,25(4):234-235.
  [3]Costa Pinho TM,Figueiredo Pollmann MC,Study of the frequency and the features of supernumerary teeth found in one Portuguese population [J].Bull Group int Rech Sci Stomatol Odontol,2004,46(2-3):52-62.
  [4]Rajab Ld,Hamdan MA,Supenumerary teeth.review of the lierature and a survey of 152 vases [J].int j Paediatr Dent,2002.12(4):244-254.
  [5]章和平,林凯,蒋纯蓉,等.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临床定痊及拔除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