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护理干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艳林,余永华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因素,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7年度209例再次住院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遵医服药依从性差,家庭干预不当或缺失,社会的偏见与歧视是复发的主要原因。针对复发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1)认识干预;(2)提供家庭干预技术指导;(3)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结论 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有效预防复发,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复发;护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急性精神疾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进入康复期,在此期间,药物维持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及改善社会心理环境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复发原因  对我院2007年209例再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复发原因见表1。表1  再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原因

    1.2  方法  单项复发原因所致复发人次占总复发人次的百分比。

    2  原因分析

    2.1  遵医服药依从性差  精神分裂症病人普遍存在服药依从性差、自知力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故复发率高[1]。精神疾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症状得到控制,生活、工作接近正常,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盲目乐观,就不再服药治疗;或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白天服药后想睡觉、精神疲乏、身体发胖,影响工作和形象;恐惧抗精神病药物会影响大脑功能,担心自己变傻等而自行减药或停药;因多次住院治疗,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丧志灰心,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拒绝治疗。

    2.2  家庭干预不当或缺失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家庭干预尤为重要,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严重影响家人的身心健康和心理需要,家人的精神、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多次复发住院的患者因活动、娱乐、环境等方面的局限性,生活空间狭小,精神症状所致的情感淡漠,生活懒散,不修边幅,畏惧与人交往,以及家人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没有正性反应;他们言谈、行为让家人难以理解,给家人造成心理伤害,发病时的治疗费用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家人为给他们筹措治疗费用及生计而忙碌,没有精力、时间与之做过多的交流,亲戚、朋友、邻居、熟人为免受伤害而有意疏远他们,病情反复迁延,家人对他们的康复失去信心,不再为他们的治疗奔波劳累而听之任之,甚至有遗弃的想法。在精神病人中流传这样一句口头禅“得了精神病,丢了半条命,老婆要改嫁,儿子要改姓。”道出了患者严重的消极念头和悲观情绪,同时说明家庭环境直接影响患者的复发和康复。

    2.3  社会的偏见与歧视  精神病人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特别在幻听、幻视、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下,发生伤人、自伤、自杀、毁物行为,破坏家庭、社区、工作单位的和谐和正常秩序,给家人、邻里、同事造成伤害,甚者影响社会治安。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他们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缩,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而学习、工作、家庭遭受排挤或挫折,生活质量下降,这给康复期患者以双重挑战。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当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及相关的社会矛盾时就会复发。

  3  护理干预

    3.1  认知干预  在精神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认知力的恢复是治疗效果最直接的表现。组织康复期患者学习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和治疗过程中的药物副反应,减少因药物副反应而出现的紧张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能力。尊重患者的人格,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不因精神上的病态而歧视他们,对其因精神症状造成的伤害予以谅解,生活上多加照顾体贴,密切观察病情,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了解分析精神疾病发生的原因、性质和表现形式,启发患者认知、领悟自己的精神问题,增强对症状的辨别能力[2]。知晓精神疾病的复发前兆及药物副反应,从表1中得知自行停药或减药占总复发人次的66.5%,不能坚持服药治疗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强化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不要认为精神症状消失病就好了,不用服药或认为长期服药会使脑子变坏了,更不要存侥幸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护理水平的提高,人性化护理逐渐被重视,人性化护理是护理的本质和核心[3]。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如职业、文化、家庭、环境、兴趣、专长,安排适宜的工娱活动,文艺节目、绘画、球类比赛、编织、制作手工艺品等。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关系,保持心情舒畅,在活动中随时予以鼓励,热情辅导,以提高其参加活动的兴趣,锻炼智能,恢复工作能力,为出院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3.2  提供家庭干预技术指导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进入康复期后,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心理问题,如灾难、社会变革,在工作及生活中遇到严重挫折、负担过重、角色冲突都可能是重要的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甚者致病情复发。在处理应激事件的过程中,家庭人员应鼓励、支持、帮助患者积极应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予以分析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协助制定具体计划并督促执行。护理人员督促家属正确对待患者,主动参加和介入对患者有利的医疗康复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消减患者的压抑情绪和心理负担,使病情顺利恢复和不易复发。同时向家属提供相关的知识,培训家庭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技巧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改善家庭人员的应对能力及化解矛盾的能力;其中对家庭人员的心理教育是干预措施的核心部分,具有长期有效性。使其认识到任何人都不可能不患病,自己也无法把握不患这种疾病,关键是如何应对,以减少疾病对个体的损害,只有正确对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治疗,用药,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复发,控制复发[4]。举已康复的实例,启发患者及家庭人员认识到坚持服药的好处,消除思想顾虑,提高药物维持治疗的依从性;协助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自己料理生活,睡前洗澡洗脚,晨起整理床铺、洗脸、刷牙、梳头,饭前便后洗手,打扫卫生,不随地吐痰,衣着整洁,勤换洗,勤剪发洗头、修剪指甲。在饮食方面注意营养搭配,不挑食、偏食,定时定量用餐,细嚼慢咽,防暴饮暴食。白天多活动、看书、听及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晚上按时服药休息,睡前避免谈论引起兴奋的话题及剧烈活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3.3  支持性心理干预,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家庭、学习、工作的关系,提供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干预,使患者的正当需求得到满足,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复发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应给患者一个轻松的心理环境。始终以“病人也是人,假如我是病人”,修正自己的行为,主动与患者沟通,在友好的人际交往中了解其思想、感受,帮助病人结识朋友,满足合理要求,取得信任,有利于病人说出自己的思想顾虑,给予解释、安慰、开导,使病人消除心理不良情绪[5]。因家人的情绪与患者的康复息息相关,帮助家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维持家庭内环境稳定,有利于家庭人员精神健康,在对患者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以鼓励为主,设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促使患者处于一个乐观、健康向上的状态,正确地面对现实,面对疾病。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坚持信念,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简单的社交入手,首先训练掌握时间,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如按时起床、就餐、上学或工作,约朋友看电影、逛公园、超市要准时到达,对每一次社交活动予以评价、分析和;再制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如此反复进行,以达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帮助患者培养自信,对每一点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并协助患者建立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广泛接触现实生活,密切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改善精神状态,增加对自己仪表的重视,有规律地生活,克服性格中的缺陷,如急躁、孤独、意志薄弱和兴趣狭窄等,正确对待及处理生活中的事件,消除自卑与不满,使患者对社会中的种种应激有应对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恢复兴趣与爱好,在提高交际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

  4  小结

  综上所述,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引起复发的原因主要有遵医服药依从性差,家庭干预不当或缺失,社会的偏见与歧视三方面,针对这三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及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能力,改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预防复发,顺利回归社会。

【】
  1 张守,李书光,冯娟.社区独立技能训练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73.

2 张展筹,陈琼妮.家庭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影响研究.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8:1-2.

3 杨洁.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护报,2006,13(7):47.

4 谢英,雷德华.护理干预对癫痫患者遵医依从性影响的研究.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9:72-73.

5 洪湘玲,杨金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