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中感染的常见原因与防治措施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秦松球 时间:2010-07-13
院前急救系指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病人的前期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动中监护。由于院前急救环境差,条件有限,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在抢救病人生命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感染,这些感染不但会给病人带来躯体的痛苦、心理的压力以及的损失,而且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因此,在抢救病人生命时,必须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预防感染。现将院前急救中感染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院前急救中感染的常见原因
  
  1.1 急救环境差 现场救治环境差:实施院前急救的工作现场复杂多变,伤病员多在家里、公共场合及路边、工地、山区等事故现场,急救现场完全开放,致病菌种类复杂,加上急救患者很多有开放性伤口,致病细菌容易污染伤口,导致感染;另外,急救现场闲杂人员较多,且对医学知识了解较少,他们往往缺乏预防感染的意识,可能会有一些不当的举动给院前急救带来一定的感染威胁。
  1.2 救护车污染严重 救护车是院前急救中转运病人的主要工具,每天接送不同病种的病人,其中有些是传染病人,尤其有一些潜伏期传染病病人和细菌、病毒携带者,是危险的传染源,可以不断向外扩散细菌、病毒,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车内环境,加上有时急救任务繁重,难以对救护车进行完全、彻底地消毒处理。有报告示:救护车内空气细菌含量平均为4967cfu/m3最多可达6240CFU/ m3,90%的车次超过4000cfu/m3;物体表面的细菌平均为43.4cfu/cm?2,最高达862cfu/cm?2。污染严重的救护车容易导致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1.3 在转运途中,由于患者的病情危重,往往需要边转运边抢救,而救护车内空间狭小,转运途中路途颠簸,给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大大增加了无菌操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2 院前急救抢救治疗的特点导致感染机率增高
  
  2.1 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突然起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急性创伤,病情复杂、危重,尤其是突发事件伤病员数量大。院前急救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在急救中往往会因为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而忽视无菌操作的要求,忽视防治继发感染问题,或预防措施不合理而导致感染。
  2.2 患者的病情急、危、重,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操作较多,侵袭性操作容易破坏机体的正常防御机能,为细菌的侵入打开门户,从而引起相关部位的感染。
  2.3 创口污染增加感染的机会。院前急救患者的创口多带有污染,而现场急救条件有限,创口只能经过初步处理,进行简单的清创包扎,无法实现及时、彻底的清创、消毒,留下了继发感染的隐患。
  2.4 院前急救病人大多是短时间内遭受意外或急症,心理适应不良,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过度、持久的焦虑情绪容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抗病能力下降。   3 预防感染的措施
  
  3.1 创造良好的急救环境。在现场急救过程中,要注意维护急救治疗环境,疏散人群、减少人员的走动和禁止无关人员靠近治疗区,形成一个相对有利的急救治疗环境。
  3.2 加强救护车消毒与管理。平时应注意救护车内通风,保证车内空气新鲜;运送病人后,尤其是接送传染病人或每天工作结束后,按规定对救护车进行消毒,车内用0.1%过氧乙酸溶液按0.16g/m3 喷雾消毒,或用乳酸12ml/100m3 加水4~5倍,加热蒸发,车厢密闭5~6h;驾驶室、急救箱、氧气瓶、门窗、把手、座椅、担架床、地板等及时用0.2%过氧乙酸或0.1%新洁尔灭等消毒液擦拭;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可以将救护车的空间分为清洁区(驾驶室)、半清洁区(车厢前部)及污染区(车厢后部),半清洁区放置急救箱、急救器材等,污染区放置担架车及病人携带的物品;运送病人时担架车上铺一次性中单,尽量减少陪送人员;车内被污染的物品如废 敷料、病人呕吐物等按消毒隔离要求集中处理。
  3.3 做好急救物品的消毒灭菌和管理。急救物品应由专人负责检查管理,及时补充,避免急救过程中无菌物品短缺或污染。由于一次性物品便于携带、保管,且使用方便,可在急救车内多备一次性物品。
  3.4 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加强感染的防范意识。院前急救要求医护人员动作迅速,操作熟练,技术过硬,故要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急救人员专业素质及对感染的防范认识,保证急救工作质量。急救人员出诊前必须穿工作衣、工作裤,戴口罩、帽子。经常性的洗手,防止外来菌定植及传播则成为非常必要和可行的手段。因此,进行各种急救治疗操作前应严格洗手,紧急条件下或情况不允许时,可戴一次性手套或用75%酒精擦拭双手,防止手成为感染的媒介。
  3.5 尽快对创口处理和清创包扎,减少创口开放的时间。对伤口进行初步的灭菌消毒处理可以防止后期感染。现场急救时应尽快找到致伤原因,尽可能排除污血,创口可以用3%双氧水、0.9%生理盐水或适宜的液体进行冲洗,周围皮肤用酒精纱布擦拭干净,然后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并保持敷料的干燥、整洁。污染严重的创口应尽早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治疗。
  3.6 做好心理护理 本着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说明病情,不使用欺骗手段,争取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1 卢艳芳.加强救护车消毒管理预防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年03期
  2 郑云钦.郑斌.施福英.浅谈医院感染及预防[A].全国传染病护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汇编[C].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