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胆道术后非损伤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向阳 韩放军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诊治胆道手术后出现的非损伤性黄疸。方法 通过对30例胆道术后非损伤性黄疸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胆道手术后出现的黄疸要结合病史、手术过程及术后症状、实验室检查等,从患者术前肝功能状态、储备功能、胆道病变、手术操作、术后引流物的放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选择B超、CT、ERCP等,明确黄疸的性质,选择恰当的方法。结论 黄疸是胆道术后出现的有意义的临床征象,有因胆道损伤所致,也有非损伤的原因,反映的病变是多样的,通过各种检查,综合病史,手术过程,获得明确诊断,从而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并非出现术后黄疸就急于剖腹探查。
  【关键词】胆道手术 黄疸 诊断 治疗
  
  随着胆道手术的普及,胆道术后的并发症也日渐增加。胆道手术后出现黄疸或黄疸不减退的症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术后黄疸常常是胆道损伤的一个征象,但也有一部分并非源于胆道损伤。这两种黄疸的治疗方法有很大区别,本文将30例非损伤性黄疸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1978年~2007年作者收集所在30例胆道术后非损伤性黄疸的病例,占同期胆道手术的0.8%,男20例,女10例,年龄35~70岁,平均42岁。胆囊摘除术后黄疸6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13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4例;胆肠吻合术后黄疸1例;急症胆道手术后黄疸6例。
  1.2 方法 男性患者,65岁,术前间歇性黄疸两年余,曾以“肝炎”多次治疗。术前诊断为肝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第1、2天胆汁量较少,颜色浅,黄疸未减轻反而稍有加重。由于分析不全面,考虑有胆道损伤或结石梗阻,再次探查,未发现胆道损伤及胆管残留结石。黄疸手术后1月开始消退。女性患者:69岁,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第二天出现黄疸,逐渐加重。术后第四天再次探查,未发现异常,放置T型管关腹。第二次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经抢救痊愈出院,但住院数月,给患者身心和造成很大损失。第三例男性患者,45岁,单纯胆囊切除术后放置烟卷引流,术后第二天出现轻度黄疸,不敢拔除引流,第三天黄疸有所加重,回忆手术过程中未发现异常,烟卷引流未见明显胆汁,第四天松动拔除部分烟卷,次日黄疸有所减轻,将烟卷完全拔除后,黄疸逐渐消退。
  
  2 讨论
  
  胆道手术后出现黄疸,一类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操作所致,另一类为非损伤性的,非损伤性的原因也较复杂,与诸多因素有关,诊断及治疗与明确病因关系密切。
  2.1 由于肝脏原因所致术后黄疸的诊治 术前患者的肝脏状态、肝功能的储备与术后黄疸有很大关系。如慢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变或长期胆道疾病,平时处于代偿状态,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化验异常。由于麻醉、手术创伤打击致发生失代偿,术后出现黄疸或黄疸加深,B超、CT检查提示肝内外胆管不扩张,未见肝外胆道梗阻征象。结合肝功能检查,考虑为肝细胞性黄疸。如例2患者术后追问病史,曾有多年“乙肝”病史,尽管肝功能术前处于代偿状态,化验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手术创伤使其失代偿而出现黄疸。再次手术加重肝功能的负荷,出现明显的失代偿,出现黄疸,使我们误以为胆道有损伤,而再次手术。因此详细的病史以及术后出现黄疸的实验室检查,必要的物理检查如CT、ERCP是诊断黄疸性质的重要手段。临床上也观察到,术前长期胆汁淤积,高胆红素水平与术后黄疸加重的发生率正相关。长期胆道阻塞不同程度地存在肝功能的损害,肝细胞坏死,肝内纤维化、胆汁流出障碍等,此类黄疸并不存在机械梗阻,也无胆道损伤。如本文所述第1例患者,由于长时间胆道梗阻,胆管内原有胆色素被吸收,充满了浅色胆汁,肝细胞受损淤胆。这类黄疸化验检查常见:血清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色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稍高与间接胆红素,ACP升高,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肝脏功能的改变在梗阻解除后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黄疸消退也较慢,有时由于手术的打击,术后一段时间黄疸还会有所加重。因此治疗以保肝、利胆为主,而非再次手术探查。
  2.2 手术实施过程缺陷,出现术后黄疸 对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引流胆汁,若反复探查找结石或加压反复冲洗,易造成感染逆扩散或进入血液,肝脏的炎症加重,小胆管的感染也暂时加重。术后会出现黄疸未减轻或加重。因此化脓性胆管炎加压冲洗应尽量慎用或不用,术中造影也应慎重,更不宜加压注造影剂。由于术前患者肝功能异常,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所以这类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间接胆红素也有升高,ACP升高,即梗阻性黄疸加肝性黄疸的表现。临床诊断除常规检查外,要耐心观察T管引流的量及浓度,物理检查一般为阴性,给予抗感染、保肝、利胆治疗,有时短期应用激素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3 手术实施过程中若出现低血压、缺氧和缺血再灌注,则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在肝细胞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如果手术中或手术后输入库存2周的血,24h可有10%~15%发生溶血,输入500ml库血,24h释放250mg的胆红素,使胆红素负荷加重,尽管术前肝功能大致正常,术后亦因此而出现黄疸。因此,在急诊胆道手术时,尽量做简单有效的方式,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力争维持良好循环状况,保证氧的供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麻醉药等。这类黄疸以保肝、利胆为主,避免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和再次探查手术。
  2.4 引流物放置不当致术后黄疸。胆道术后常放置的引流物有烟卷、T型管、胆管支撑管和腹腔引流管。例3说明烟卷引流放置过深,有人常常放在小网膜孔内,由于术后渗出物多,烟卷吸附液体后变粗向周围膨胀,向上挤压胆总管,使胆总管相对狭窄,出现黄疸。也有因T管选用太粗或过细,造成T管扭曲,或堵塞胆总管等。这类黄疸的实验室检查与梗阻性黄疸的结果大致相似,但程度可能轻,波动较大。黄疸有时与体位变动有关,行ERCP或MRICP检查多可获明确诊断。无MRI的必要时行T管造影比较有意义。这类由于引流物放置不当的术后黄疸,关键在临床观察明确原因,无需再次手术探查。
  2.5 术后非梗阻性黄疸的其他因素 临床上发现胆囊结扎线脱落或结扎过紧致组织坏死出现漏胆,或胆囊床小胆管未结扎、小胆管漏扎,却会出现引流管引出胆汁,有时可达每日500ml以上,同时伴有黄疸出现。这类黄疸,如果引流管引流通畅,应用生长激素、抗生素,非手术大约10~15d可痊愈。少见的原因如胆道残余结石,肝内结石“塌方”造成的梗阻,出现术后黄疸或黄疸不减退,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无明显下降,B超、MRI可明确诊断,治疗上我们多应用经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排石,经胆道镜取石,而不再手术。
  
  3 结论
  
  胆道手术后出现黄疸或黄疸未明显减退,过去多考虑是胆道损伤的一个主要症状。医源性黄疸损伤是胆道手术的常见并发症。而治疗多通过再次手术。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黄疸其原因是非损伤性的,且可经非手术的方案治愈。提醒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胆道术后黄疸要仔细寻找原因,甚至重新追问病史,根据临床表现,回忆手术过程,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目前的先进的物理检查方法,除B超外,CT、MRI检查,ERCP检查,多可明确黄疸的原因。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减少盲目二次探查手术,避免阴性探查手术。
  
  参 考 文 献
  1 吴铁镛.黄疸的鉴别[J].临床医生,1999,127(4):37-38.
  2 黄志强.黄志强胆道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队出版社,199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