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脉康颗粒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60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允珊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糖脉康颗粒与二甲双胍联用时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法,组60例用糖脉康颗粒加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60例用二甲双胍治疗。结果 两组TG、HDL-C、FBG、PBG等指标治疗前后相比P<0.05。结论 糖脉康颗粒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英国UKPDS研究证实,严格控制高血糖可减轻和延缓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但是尚不能有效地减少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对糖尿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脂代谢紊乱的重要性高于血压和血糖的升高[1]。因此降糖和调脂药物在预防和治疗T2DM患者合并症方面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笔者采用糖脉康颗粒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来自深圳市中内分泌科门诊患者共12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入选标准,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实验室检查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诊断标准 ①中医辨证标准:证属气阴两虚,兼有血瘀;②西医诊断标准:T2DM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2]。FBG≥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或OGTT服糖后2 h血糖(2HBG)≥11.1 mmol/L。症状不典型者,临床诊断必须分至少2次不同时间血糖结果所证实。高脂血症下,2周内如2次测血脂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即可确认:TG≥1.7 mmol/L,HDL≤1.04 mmol/L,LDL≥3.12 mmol/L。?
  1.1.3 纳人病例标准 ①符合中医辨证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40岁。?
  1.1.4 排除病例标准 ①年龄<40岁,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②原发性高脂血症或肾病综合症,慢性肝炎、胰腺素和甲亢等继发性高脂血症;③有糖尿病酮症、酮症中毒的重度感染者;④有严重的肝、肾、肺、心脑血管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二甲双胍,每次0.5 g,3次/d,于三餐后服,并口服糖脉康颗粒5 g,3次/d。糖脉康颗粒由成都中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份:黄芪、生地、赤芍、丹参、牛膆、麦冬、黄精等。?
  1.2.2 对照组 二甲双胍,每次0.5 g,3次/d,于三餐后服,8周为一疗程。?
  2 结果 ?
  2.1 疗效观察 ①糖尿病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9年DCCT亚太地区T2DM控制目标中的标准进行评定。显效:症状明显改善,FBG4.4~6.1 mmol/L,PBG4.4~8.0mmol/L。有效:症状减轻,6.1 mmol/L 7.0 mmol/L,PBG>10.0 mmol/L;②高脂血症疗效评定标准:根据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原则制定的标准评定。显效:达以下任何一项者,TG达以下任何一项者,TG下降至正常或≥40%,20%~40%,HDL上升至正常或≥0.157 mmol/L,LDL下降。有效:达以下任何一项者,TG下降20%~40%, HDL上升0.130~0.157mmol/L。LDL下降10%~2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2.2 与结果?
  2.2.1 临床疗效,见表1。?
  
  2.2.2 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见表2。?
  3.2.3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见表3。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TG、HDL-C、LDL-C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TG、LDL-C均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T2DM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在临床观察中发现,T2DM合并高血脂患者大多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形体肥胖。《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原味,损伤脾胃,脾胃积热,热盛伤阴耗气,以至气阴两虚,气阴无以推动营血正常运行而致血脉瘀滞。糖脉康颗粒由黄芪、生地、麦冬、黄精、赤芍、丹参、牛膝等药组成。方中黄芪益气健脾,生地、麦冬养阴清热,黄精滋补肾阴,配以赤芍、丹参、牛膝活血化瘀通络。诸药配伍,有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之功效。药理:黄芪有降糖及增加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作用[3];黄精对肾上腺及高血糖动物有明显降血糖作用,并有降压改善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作用[4];药理试验报道:地黄煎剂给家兔灌胃 或注射有降低血糖作用[4];丹参和赤芍具有改善微循环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1] Tarner RC, Millins H,Nei HA, et al.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Ukpds:23)BMJ,1998,316:823.?
  [2] Alberik Gzimmel Pz. Definition diagnosisnd classiaficat ion of diabef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Parl:diagnosis and classaification l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nt of a mto consulation Dia-bet Med,1999,16:442.?
  [3] 程比奇.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4.?
  [4] 赵进喜,李成卫.糖尿病临床药对新用.医科科技出版社,2006,9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