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对护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带教老师 临床带教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素质型、多向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护生由学生向护士角色转变的过渡阶段[1]。因此带教老师的行为、工作态度、专业素质、人生观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护生,我院在多年的临床带教中将影响护生因素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
1.1 带教能力 护理专业操作性很强,带教老师的示范作用和护生独立操作对于提高护理操作水平都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带教老师大多是中年资较高的护士,她们往往是临床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因此在承担教学任务同时临床护理工作也非常繁忙,有时很难照顾两方面的工作。有些带教老师自己的动手能力较好,但是示教、传授能力欠缺,有些带教老师担心护生操作失误而不放手,使得护生的动手机会较少,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发挥。还有一部分带教者将实习学生当作无价劳动力为自己减轻临床护理工作负荷,忽视了护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带教老师不注意规范操作,只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带教质量以及带教老师在护生中的形象。
1.2 职业修养 带教老师的言行具有示范性特点,其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可能影响到护生的身心和职业态度。因此作为临床带教者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在护生面前起表率作用。
1.3 语言修养 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它需要更强的互动性,鼓励护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助于了解护生,又能让护生感觉到被尊重和重视,护生反映好的临床带教老师都与护生有良好的沟通。带教老师在做一项或操作性强的技术时应该告诉护生学习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临床带教与课堂教学不同,它需要更强的鼓动性,鼓励学生表达意见既有助于了解护生又能够让其感觉到被尊重和重视。
1.4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高等护理起步较晚,发展慢,教育相对滞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总体素质相对滞后于护生的需求,临床带教老师多数是大专或中专学历,带教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会影响带教质量[2]。
2 对策
2.1 加强临床护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质量
2.1.1 实行带教老师竞选制 竞选条件之一为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资格,通过竞选答辩,由护士与学生投票选举产生。
2.1.2 定期召开带教工作会议 在会议上,带教老师针对本科生的教育现状、实习动态、思想变化和心理需求进行分析探讨、制定对策,并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提高带教水平。
2.1.3 提高教学能力 组织带教老师观摩护院优秀教师讲课,提高带教老师对授课内容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2.1.4 加强学历教育 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学历教育,尽快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学历层次,优化带教队伍。
2.2 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完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
2.2.1 明确教育目标 护理本科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造就成为具有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在本科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带教老师按照本科生实习大纲要求及考核与评价细则,结合本专特点制定出“护理本科生实习教学计划”,使全科护理人员对本科生带教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打好带教基础。
2.2.2 掌握护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1)把好入院和入科教育关。在护生刚进时,护理部组织系统的入院教育,其中重点进行职业形象、职业道德、人文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宣扬“南丁格尔”精神,并组织观看《护士礼仪规范》专题片,使护生明确护理是科学、与爱心的结合,并在工作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尽快完成角色转换。(2)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鼓励学生利用直接与老师交谈表达实习中的感受或宣泄情绪,以拉近师生心理上的距离,便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症结,对症施教。
2.2.3 实行个性化教育及启发式教学模式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教育模式。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一对一”、“分层次”带教方式。即安排学生既跟班又跟人。一方面增强了老师的教学意识,督促老师以身作则和发扬慎独精神,在学生中起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增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便于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确保教学计划按时完成。启发式教学采用“以问题为起点”的循环教学法,注意选择的问题要具有“能调动学习兴趣又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特点。通过此方法,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及对医学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其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
3 小结
临床护理带教是一个通过带教老师与护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带教老师正确的带教方法,诚恳的育人态度,丰富的临床经验等都是在临床带教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因此我们在带教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提高临床实习效果,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水平,从而使临床带教工作做到更好。
【】
1 刘杏仙,赵洁玲,梁琼好.护生对带教来使评估的时间与成效.护理管理杂志,2004,4(4):32-33.
2 何燕娴.护理专业实习生平角平学调查问卷分析与对策.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1):7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