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隔姜灸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12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 隔姜灸法 交感型颈椎病 临床观察
交感型颈椎病多见的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出现抑制症状,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眼目干涩,耳鸣或下降,发音不清,心慌、心律不齐,肢体怕冷发凉,多汗,颈肩痛或肢体麻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诊断和尚存在一定困难。我科自2008年3月以来采用星状神经节隔姜灸治疗交感型颈椎病1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1] (1)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可同时伴有神经根损伤。(2)影像学有相应表现,即侧位片除颈椎生理曲度减少、变直外,颈椎后凸,伸屈动力摄片侧位缘出现梯形变,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增生,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颈项韧带钙化;CT有髓核侧后方突出,更清楚显示椎体前后缘骨赘增生,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MRI表现髓核突出,脊神经根受压。(3)除外其他病变。
1.2 一般资料 交感型颈椎病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42±12)岁。表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的11例,8例主诉颈部疼痛、感觉异常,头痛,常伴有头晕,患者诉头脑不清,昏昏沉沉,有的甚至出现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眼底胀痛,耳鸣、听力下降。3例主诉一侧肢体麻木、少汗。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的1例,表现为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影像学皆有相应的表现。所有患者均无心、肝、肺等病史。
1.3 治疗方法 星状神经节隔姜灸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肩下垫薄枕,口微张,选择胸锁关节上2.5cm,距中1.5cm处(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相当于颈交感神经节在体表投影处)定为艾灸点,双侧同时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天2次,每次隔姜灸5壮,10天为1个疗程。艾灸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Honer’s征,即同侧颜面潮红,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结膜充血,鼻塞等症状。
1.4 疗效判断标准[2] 优:交感症状完全消失。良:大部分症状(如颈部疼痛、感觉异常,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眼底胀痛,耳鸣)消失,残留症状(头脑不清,昏昏沉沉,听力下降)较前明显减轻。中:少数症状(一侧肢体麻木、少汗)得到改善。差:症状无改善。
1.5 治疗结果 优3例,良5例,中3例,差1例,总有效率为91.7%,优良率占66.7%。经笔者观察,12例患者仅有1例出现不典型的Honer’s征。无一例出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引起的喉返神经阻滞、神经根损伤、椎管内阻滞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2 讨论
交感型颈椎病是由于激惹交感神经后产生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有报道骨质增生突出物很少直接刺激交感神经纤维,交感神经所产生的兴奋或抑制是由反射性引起。星状神经节由颈下交感神经节与胸1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支配着头颈、上肢的交感神经主要由它发出,并且它还与颈上、颈中交感神经节相连(特别是心上、心中、心下神经由它们发出)支配此区域的腺体分泌、血管运动神经和各内脏器官。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除了短时间内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外,还有调整受抑制的交感活动。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保持了交感神经的功能稳定性[3],使兴奋或抑制的交感神经回复正常。腺体、血管舒缩、脏器功能回复正常。阻断交感神经后解除了颈项部血管痉挛,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平衡。有报道颈交感神经阻滞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使得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加快,使过高的 C-反应蛋白回复正常,使颈项部肌肉、筋膜炎症得到,避免了交感神经进一步受到激惹。除上述外周作用外,还通过以下丘脑机制对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这大大有助于巩固治疗效果。
河北医学院实验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增强时,针和灸都具有使之恢复协调平衡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其积极动员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代偿防御措施,并消除病理变化[4]。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情,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温中开郁……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而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故隔姜灸就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5]。
对12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使用星状神经节隔姜灸可以取得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相类似的治疗效果,证明此法在临床中值得推广,而且隔姜灸法治疗安全、简单、无创伤、无并发症且疗效确定,这种方法的操作有一定技术性,还有可重复性,绝无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类似星状神经节阻滞严重的并发症,不需要有一定操作能力和治疗经验的医师进行,对在基层容易推广。笔者的体会是:本方法需要至少施治6次(3天)才有较好疗效,因此,治疗前须向患者解释清楚,以配合治疗。
对于星状神经节隔姜灸法的长期疗效,及与阻滞法的理论对比,还需在以后的临床中进一步观察和理论探索。
【】
1 陶天遵.新编临床骨,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08-1409.
2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颈椎不稳定在交感神经形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282-284.
3 郑方.探讨星状神经阻滞疗法.疼痛学杂志,1996,4 :49-50.
4 刘冠军.中医炙疗集要.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71.
5 杨兆民.刺法灸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