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深圳市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作者:邹新英 刘培辉 杨跃萍
【摘要】 目的 探讨深圳市2008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期间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体会。方法 对2008年在本院就诊的430例手足口病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体会。结果 430例手足口病1~6岁以下占78.6%,均有口腔黏膜疹和手足皮疹,发热135例(31.4%),低热为主,并发支气管炎45例(10.5%),肺炎23例(5.3%)。83例抽检病例中, EV71阳性72例,CAV16阳性7例,二者均阴性4例。结论 深圳市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为EV71,发病人群大部分为1~6岁儿童,并发症以支气管炎和肺炎为主。治疗上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做好院内防控措施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基因型
近年来,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不断有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并在5岁以下儿童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暴发性死亡,引起社会恐慌,这些严重病例均与EV71感染有关[1]。我国地处亚太地区,有不少手足口病的病例报道,但有关手足口病病原和EV71的流行情况较少报道。
今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患者多为婴幼儿。目前,个别地方出现少数患儿因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为此,卫生部办公厅紧急发布了关于加强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手足口病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2008年2-5月间我院门诊手足口病患儿达430例,笔者采集部分患儿的粪便进行了病原学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流行特征,并总结治疗体会。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2-5月间在本院儿科门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430例(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实用儿》[2]),征得家长同意,从中选取83例进行病原学研究。
1.2 标本采集与储存 用无菌方法采集急性期病人(病后3~7d内)的粪便3~5g,置于灭菌的带盖玻璃瓶中。标本均立即-20℃冻存。
1.3 病原检测方法 标本送深圳市福田区疾病控制中心,采用太太基因公司生产的EV71与CA16试剂盒进行检验。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手足口病年龄与性别分布 43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268例,女162例,男女之比为1.65:1;年龄最小为6个月,最大为13岁。平均年龄3.2±0.6岁;83例标本采集病例中男48例,女35例,男女之比为1.37:1;年龄最小为1岁,最大为13岁。430例初诊病例和83例标本采集病例之间在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所有患儿标本采集时间均在病程7d内(72例在3d内,11例在4~7 d内)。430例中发病年龄1~6岁者为338例(78.6%),246例为幼托机构患儿,占发病总数的57.2%;63例(14.7%)有家族聚居关系。表1 430例就诊病例与83例采样病例性别年龄结构比较 注:两组比较,性别构成比χ2=0.59,P>0.05,年龄构成比χ2=3.14,P>0.05
2.2 手足口病临床特征 430例手足口病,发热135例(31.4%),多为中低热,热程1~7d,发热多发生在出疹之前1~2d,年龄越小越呈高热趋势。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疹及皮疹,口腔黏膜疹为粟粒至绿豆大小,初为深红色,破溃形成小溃疡,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致使进食困难及流涎,约5~10d愈合。皮疹分布于手、足部、臀部,少部分病例躯干、四肢见有分布。以手掌、足底两侧和足跖为多,为玫瑰红色充血性斑丘疹或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丘疹直径1~2mm,疱疹直径2~5mm,呈灰白色,周围绕以红晕,2例见有8~10mm似烫伤样疱疹;部分出现流涕,咳嗽,腹泻,皮肤瘙痒。并发症以呼吸道疾病为多,其中,支气管炎45例(10.5%),肺炎23例(5.3%),5例患者合并一过性高血糖,2例合并有低钠血症。
2.3 病原检测结果 83例手足口病病人EV71阳性72例(86.7%),CAV16阳性7例(8.4%),且无交叉阳性,二者均有阴性4例。
2.4 CA16和EV71病例比较 72例CA16和7例EV71病例的比较(表2),可以看出二者在男女发病之比、平均年龄、发热比例、合并并发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2 CAV16和EV71病例比较
2.5 治疗体会 治疗上以抗病毒对症为主,疾病流行期间,本院实行预检分诊制度,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 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增加了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对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擦拭消毒;开辟专门的手足口病留观区收治轻症患儿,同一间病房内不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对病情有危重倾向的患儿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收治于专门的手足口病病房,配置专门的医生护士,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消毒后才继续使用。
3 讨论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手足口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命名。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16,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型,手足口病与EV71感染有关的报道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3]。此后,EV71感染与C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通常情况下,EV71与CA16引起的HFMD在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别,但EV71感染除了引起HFMD以外,还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易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近年来EV71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4]。1998年报道有13万手足口病患者,病原学证实EV71和CA16是主要病原,二者的比例是5:2[5]。近年来我国南方城市如上海、深圳及广东、福建等地区都有与EV71相关的病例报道[6,7]。
2008年3月起,安徽阜阳暴发了大规模手足口病疫情,短短1个多月,就有20余例患儿死亡,死因大多为暴发性心肌炎与脑炎、脑膜脑炎等,经卫生部检测,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后全国陆续有新增和死亡病例报告,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
本研究证实2008年深圳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是EV71,发病年龄集中在2~5岁儿童,与其他报告一致,粪便标本阳性率高达95%,提示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 430例患儿中,幼托儿童为246例,占发病总数的57.2%,63例(14.7%)有家族聚居关系。提示病毒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人群密集处易发生病毒的流行。上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做好院内防控措施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笔者的体会是要建立专门的手足口病留观区和病房收治病人,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做好院内隔离和消毒。
本研究EV71、CAV16所致手足口病临床表现在发病年龄,发热程度,发热持续时间以及合并症方面均无明显差别,而且临床症状普遍较轻微,经过良好。并发症以支气管炎与肺炎为主,少数患儿合并一过性高血糖和低钠血症,考虑与深圳地区卫生条件较好,人群素质较高,防控工作及时有效有关 。
【文献】
1 薛风举.疾病预防与控制指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75-379.
2 刘湘云.肠道病毒感染.见:胡亚美,江载芳,主编.实用儿,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0.
3 蒋心华,潘孝彰,王岱明.感染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642-656.
4 Chan LG,Parashar UD,Lye MS,et al.Deaths of children during an outbreak of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sarawak ,malaysia: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For the Outbreak Study Group.ClinInfect Dis,2000,31(3):678-683.
5 Ho M,Chen ER,HSU KH,et al. An epidemic of entemvirus 7l infection in TaiWan .N Earl J Med,1999,341:929-935.
6 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8-652.
7 林思恩,章青,谢华萍,等.我国广东、福建地区2000~2001年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的种系进化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18:227-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