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地震伤病员的异地现场接收转送及其反思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张军根 蔡兆斌 宋因力 鲁美丽 徐琪

【关键词】  大批 地震伤病员 异地 现场接收转送

急救中心对突发灾害现场的院前救治通常有预案和一定的应对经验,但在短时间内接收并转送大批量异地地震伤病员缺少相应预案与充足的准备。本次研究结合组织领导、人员物资准备、转送协调等方面短时间内接收转送大批量四川地震伤病员的应对方法,并对暴露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为以后处理该类事件积累有益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6日至31日764名四川地震伤病员分六批次来杭,进行现场接收转送的全过程。长途转送伤病员来杭的工具为火车与飞机。现场接收转送伤病员最多一次调用救护车207辆,医务人员621人。现场将伤病员转移到救护车上主要采用的担架是铲式担架与帆布担架。

    1.2 接收转送主要方法 ①成立接收救治转送来杭地震伤病员领导小组:由卫生行政机关高层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领导组成;②制定接收转送救治预案,责任落实到人;③整合资源、统一指挥:调用省市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救护车,由卫生行政机关授权杭州市急救中心现场指挥调用;④合理配置救援人员与物品:每辆救护车配置医生、护士各一名及基本的急救器械物品;⑤院内院外的有序衔接:伤病员预先分类、在途中确定好转送医院,使得现场转送紧张有序又不会送错医院;⑥培训志愿者充当现场搬运担架员,使用现场搬运有序高效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用方式转移病人的效率比较 使用铲式担架将病人从飞机或火车转移搬运到救护车上的人均时间为(5.91±1.69)min,使用帆布担架转移搬运病人到救护车上所需要人均时间为(9.12±2.81)min,采用铲式担架转移病人的效率明显高于矾布担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72,P<0.05)。

    2.2 接收转送过程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①接收转送制定了专门方案,但预案制定匆忙,部分内容没有细化,没有进行培训与演练;②转送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医院内抽调,平时缺少院前专业化业务技能,部分医护人员在现场不敢搬、不会搬或者错误搬运伤病员,大部分不会使用、害怕使用搬运转移伤病员效率最高的铲式担架。现场搬运病人的志愿者由于培训时间短,缺少相应的实践训练,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现场搬运效率。另外,对搬运转移效率最高,搬运时对病人痛苦最少的铲式担架一开始装备不足,影响了搬运效率与效果; ③救护车内急救药械配置简单,不统一,缺少细化标准,存在没有标准化、统一化的问题;④车载担架不固定,部分救护车没有针对脊柱骨折的专用担架或平硬板担架,而只配置了一个矾布担架,导致骨折病人不能使用该类救护车上的担架进行转送;⑤个别救护车性能不良出现抛锚故障等;⑥由于大部分救护车与工作人员从院内抽调,院前转送缺少专业化安全防范措施与相应培训,以至出现救护车内个别医务人员转送过程中因救护车急刹而致严重的意外损伤事件。

    3 讨论 

      自911事件后国外对突发重大灾害事件的医疗应对研究明显增多[1,2],但主要集中在方面,院前急救方面研究较少。国内自5.12汶川大地震后,相应研究急剧增多[3,4]。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迅速调集各类分散医疗资源,进行集中指挥,统一调度,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是本次转送任务高效完成的关键。因此,重大突发灾害事件的医疗救援与大批量伤病员的短时转送,必须通过行政手段,多个医疗单位的联合行动才能顺利完成。这是今后遇到该类突发事件应对处理时必须要树立的观念,但通过本次研究对大批量地震伤病员现场接收转送的实践,得出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1 在应对突发灾害基础性预案的目录下,建议增设接收转送异地大批量伤病员的子预案 明确相应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确保今后处理该类事件时应急组织的迅速组建与统一、有序指挥。高度重视与细化跨省转送与接收大批量伤病员的子预案,制定大批伤病员的转送流程标准,将伤病员的筛选、转送、交接标准化、制度化[3],以减少病人在途中的风险,增加省际转送救援的协调性、一致性、高效性[4],防止多头指挥及高成本低效率现象的出现。

    3.2 人员与装备的标准化统一配置 预案应包括各应急单元的配置标准,人员、着装、车载急救器械、基本药品、急救材料等应尽力做到统一,预先制定目录,下发到各级医疗应急单位,确保尽可能满足各类突发灾害的应急需求。如救护车内应配置固定车载担架,以防急刹时病人被动迅速移位造成损伤。除普通担架外,还应配置铲式担架或脊柱固定板,以保证对脊椎外伤病人的安全搬运与转送。除了常规设备外还应配置相应的非常规急救与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防护服等的配置问题。

    3.3 加大政府投入,做好救灾人员与物资的储备 按卫生部有关急救中心救护车与人员配置数量的标准,目前远远满足不了对重大突发灾害事件的应对需要。重大突发灾害医疗应对必须多个医疗单位的联合行动才能顺利完成,在本次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明显暴露了装备不足、不到位的情况。大部分医疗单位基本没有应对突发灾害的专项资金与专项装备。个别医疗单位的救护车是通过临时紧急改装完成后参加的。因此,政府应尽快加大对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应对突发灾害急救装备的投入与人员补充,在财力、编制等方面给予倾斜,才是解决硬件不足的根本。如果基层医疗单位承办相应装备存在困难,主管部门应尽快通过政府层面进行协调解决。部分物资也可通过设立卫生应急装备物资大仓库的形式,平时由相应一个部门(如急救中心)保管,在演练与应急时各单位向该部门领取。

    3.4 加强对应急医务人员的急救技术培训与应急演练,增加相应的人员及其技术储备 地震伤以骨折等创伤为主,其中包括不少脊髓损伤患者[4],对该类患者的院前救治与转送显得尤为重要,其救治转送直接关系是否会造成二次损伤,影响其伤残率与死亡率[1,2],因此救护人员必须掌握脊髓伤患者的搬运手法。加强技术培训、组织应急演练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医疗救援培训应作为医护人员继续的组成部分,将演练作为一种常规制度[4],每年组织医院内医务人员,特别是组织应急小分队人员进行院前急救5大技术、自我防护及院前急救器械(如铲式担架、脊柱固定板)的使用培训,并定期组织应急医疗队根据预案设置的重点科目、重点演练人员进行应急演练。预案设置的演练科目应结合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变动情况,突出重点 [5]。真正形成一个能应对各类突发灾害的名符其实的院前、院内无缝、一体化的紧急救援体系。

    3.5 加强对突发灾害事件的院前急救研究 本次任务中由于及时第一次现场搬运伤病员担架使用的经验和问题,后来及时改用单纯的铲式担架,应对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可见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应对措施对应对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因此,及时总结经验,增加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医疗急救研究,加大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的力度与频度,可以取长补短,以提高应对效率。

【】
  1 Rathore PA, Farooq A, muzammil S, et al. Spinal cord injury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highlights and shortcomings from the2005 earthquake in Pakistan[J]. Arch Physi Medi & Rehabi, 2008, 89(3):579-585.

2 Bernhard M, Gries A, Kremer P, et al. Spinal cord injury(SCI)-prehospital management[J]. Resuscitation, 2005, 66(2):127-129.

3 姚蓉, 杨晃, 何庆.“5.12”汶川地震伤员的大规模空中转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17(8):794-495.

4 孙微,屈纪富,张雷,等. 汶川地震后批量伤员的跨省转运救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17(8):804-806.

5 张军根,于晓华,宋因力,等. 39555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7,5(6):36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