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肺弥散功能变化对COPD患者的临床意义
【摘要】 摘 要 目的 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及肺弥散功能变化情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诊治的临床意义。 方法 比较分析测定未合并肺心病组、合并肺心病组的COPD患者均于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各测定1次Fbg、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未合并肺心病组和合并肺心病组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的Fbg、DLc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3、3.08、4.72、3.13、4.35、3.52、6.24、3.20,P均<0.05);合并肺心病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Fbg、DLco水平与未合并肺心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2、3.20、3.58、3.02,P均<0.05);未合并肺心病组和合并肺心病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Fbg水平分别高于稳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7、2.61,P均<0.05),而DLco水平则分别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2、4.07,P均<0.05)。结论 血浆Fbg在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及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纤维蛋白原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肺弥散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慢性气道炎症为其病理改变的主要特征,危害大、疗效差,且病死率高。COPD发病时气流受限并引发低氧血症,继发血液粘度增高而易导致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的发生。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 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其作为血液流变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已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诸多关注,认为Fbg是造成血栓形成的主要基础,也是CO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本次研究通过分析COPD患者血浆中的Fbg水平变化及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of the lung, DLco)水平变化,探讨Fbg检测在COPD发生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人民收治的COPD患者60例,均符合我国新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指标[2]。且排除近2周内服用过华法令、抵克力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COPD患者,排除合并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糖尿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者及吸烟、嗜酒者。根据有无合并肺心病将患者分为未合并肺心病组及合并肺心病组。未合并肺心病组:2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8.40±11.10)岁,体重51~77 kg,平均体重(68.50±7.10)kg;合并肺心病组:32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1.40±13.50)岁,体重53~79 kg,平均体重(68.50±8.30)kg。另取同期2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0.50±13.90)岁,体重55~77 kg,平均体重(67.40±9.70)kg。三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对于COPD患者均于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各测定一次Fbg、DLco水平,对照组测定一次。血浆Fbg水平检测晨取受试者静脉血1.80 ml,置于含109 mmol/L枸橼酸钠0.20 ml的专用真空采血管中,血与抗凝剂按9 :1比例混合,在30 min内离心分出乏血小板血浆,检测Fbg,每次检测标本于采血后2 h内完成,检测方法为光电磁速率法。正常人范围2.00~4.00 g/L。采用重复呼吸法测定受试者的弥散功能,让其呼气至残气位,然后重复呼吸储存袋中含有0.10%CO、20%O2等及N2平衡的混合气体,用时30~60s,以使储存袋中气体能与肺泡气充分混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受检者的Fbg、DLco水平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无论急性期或稳定期未合并肺心病组和合并肺心病组的F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3、3.08、4.72、3.13,P均<0.05);DLc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35、3.52、6.24、3.20,P均<0.05)。合并肺心病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Fbg水平分别明显高于未合并肺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2、3.20,P均<0.05),而DLco水平则分别低于未合并肺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58、3.02,P均<0.05)。未合并肺心病组和合并肺心病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Fbg水平分别高于稳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7、2.61,P均<0.05),而DLco水平则分别低于稳定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2、4.07,P均<0.05)。
3 讨论
慢性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壁反复损伤和修复,致使COPD气道阻塞,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患者发病后期肺循环阻力增加,肺部出现的微小血栓更成为加重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3],对右心功能造成严重威胁;反之,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也易致肺动脉血栓形成。两者形成恶性循环,使得Fbg水平升高、血流变负荷加重,血浆处于高凝状态,所以COPD患者容易形成血栓。
Fbg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粘度[4],并且可以诱使血管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迁移,在凝血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5],参与肺动脉血栓的形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合并肺心病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及稳定期Fbg水平明显高于未合并肺心病及对照(P均<0.05);且急性期也明显高于稳定期。Fbg升高会导致肺功能减退,是气道炎症的系统性炎性标记物之一[6],检测其水平变化可判断血栓前状态、肺组织损伤、气道进行性炎症等[7]。
COPD患者血浆中的Fbg水平升高而导致的小动脉血栓、肺动脉高压等会对肺泡膜造成损伤,气体的弥散与肺泡的面积、厚薄密切相关,肺组织的广泛损伤,毛细血管的闭塞势必影响到CO在肺的弥散水平。本次研究表明COPD患者随病情的合并肺心病后,DLco反而越低,其与血浆中的Fbg水平相反(P均<0.05)。
综上所述,Fbg是动脉血栓事件后遗症的危险因素,在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临床应定期监测血浆中的Fbg水平,并合理使用抗凝剂行抗凝,以减缓病情发展和肺功能下降,改善疾病预后。
【】
1 Sin DD, Man P. Why are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t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the potential role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Circulation, 2003,107(11):1514-151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S].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 25(8):453-460.
3 Ashitani J, Mukae H, Arimura Y, et al. Elevated plasma procoagulant and fibrinolytic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chro- 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Intern Med, 2002, 41(3):181.
4 温文川, 董仁寿, 罗志雄,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评价[J]. 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 14(1):61-64.
5 徐修才. 人纤维蛋白原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 25(6):503.
6 GAN WQ, Senthilselvan A. Ae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a meta-analysis[J].Thorax, 2004, 59(7): 574-580.
7 Dahl M, Tybjaerg-Hansen A, Vest-bo J, et al. Elevated plasma fibrinogen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ulmonary fun-ction and increased risk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164(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