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针加电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35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笛,凌楠,谢永红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项针加电配合药物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项针加电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97.14%,对照组分别为57.14%和77.14%,两组比较治愈率P<0.01,总有效率P<0.05。结论:项针加电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有良好疗效。

【关键词】  颈性眩晕;项针/针灸疗法;电针

  颈性眩晕是指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受压,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缺血、缺氧所致的一系列综合征,包括眩晕、头痛、耳鸣、视物不清等。笔者应用项针加电配合药物治疗本病,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组作对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2003-2006年期间收治的本病病例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8岁,平均53.5岁;疗程最长8年,最短4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疗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1)头晕、头痛或颈枕痛、恶心、呕吐;(2)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视物不清;(3)X线显示多数患者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椎间孔前后径变窄;(4)脑血管多普勒(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2  排除标准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的高血压、显著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耳源性、眼源性眩晕、血液病、颈椎骨折、脱位及颈椎肿瘤、结核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项针加电配合常规药物治疗。

  2.1.1  项针加电取穴  风池(双),风府,哑门,阿是穴2-3个。患者取坐位,双肩平放,颈部放松。皮肤常规消毒,取30号2寸毫针,针风池穴,针尖对准对侧鼻尖方向,进针约1-1.5寸,哑门、风池进针约1寸,得气后平补平泻,加电疏密波30 min,每日1次,10 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2个疗程后复查TCD,3个月后随访,统计疗效。

  2.1.2  药物  予川芎嗪注射液1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西比灵胶囊5 mg,每晚1次。均以10 d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单纯采用与治疗组相同药物治疗。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2]  痊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TCD检查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劳累后间有发作,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TCD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TCD检查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有时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无效:原有症状、体征及TCD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略)

  注:两组比较,*χ2=7,P<0.01;**χ2=4.59,P<0.05。

  4  讨论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的范畴,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不足,脑髓空虚,标实为外感风寒湿邪。颈椎上连头项,下接躯干,为膀胱经和督脉所过,机体活动之枢机。颈部经络气血痹阻不通,痰瘀或痰浊中阻,肝风夹痰浊致清窍失养发为眩晕。因此本病需标本同治。故本研究不但选择西药以改善供血状况作为治标之法,还予缓解颈椎病变的治本之法相结合,从而标本兼治。
   
  根据经脉所过,治疗所及的原则,治疗组采用项针主穴为风池、哑门、风府及配合阿是穴,这些穴位针感强烈,因其定位在头颈部故有近治作用,直接具有调整局部经络之效。风池穴为足少阳经与阳维之会,乃治风要穴,哑门、风府为督脉穴位,针刺三穴不但能祛风止眩、醒脑开窍,还可条达阳经之气。而针刺压痛明显的阿是穴则可宣散局部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医学研究表明,风池、哑门、风府穴下有椎动脉和延髓通过,针刺可直接作用于椎动脉及神经丛,改善椎基动脉的血液循环,使侧支循环及早建立。针刺阿是穴可直接改善颈部的循环,对病变受累的颈椎、肌肉、韧带、神经等产生良性调节作用,减轻组织的缺血、缺氧,促进炎症的吸收,帮助颈椎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压迫刺激,同样也使椎动脉的痉挛得到缓解,血供得到恢复。
   
  川芎嗪针具有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素的产生,促进血管一氧化氮的分泌,从而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状态。西比灵则通过选择性作用于椎基底系,阻止血管硬化或痉挛,阻断颈项肌本体感觉的传入和颈交感神经受到激惹。因而上述药物也能一定程度的改善由于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但疗效并不十分理想。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于颈性眩晕单用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治标作用,对于病因病机没有根本缓解,复发率也较高。因此为提高疗效,对于本病治本显得更为重要。从本文的治疗结果可以看出,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由于颈性眩晕的发病原因多样复杂,除涉及椎动脉,还包括颈椎、软组织等方面病灶,使用电项针治疗能从多方面解除病因,改善症状,配合药物能标本兼治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更佳,且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