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嗪股外侧皮神经注射治疗对Bernhardt?Both综合征疗效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
【摘要】 目的:研究川芎嗪股外侧皮神经注射对Bernhardt?Both综合征的疗效及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对照组予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股外侧皮神经注射,对疼痛分级、红细胞参数等疗效指标以及安全性进行观测。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3.33%、复发率13.33%、不良反应率6.67%;治疗前后红细胞参数检测各项结果比较,t=-2.301~4.84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止痛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疼痛病情比较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股外侧皮神经注射治疗Bernhardt?Both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 川芎嗪;股外侧皮神经注射;Bernhardt?Both综合征;红细胞参数
Bernhardt?Both综合征(感觉异常性股痛),主要是以大腿前外侧皮肤疼痛和感觉异常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我们自2005年3月~2006年9月采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股外侧皮神经注射治疗Bernhardt?Both综合征,并以利多卡因注射液设对照组进行观察,现将资料完整者60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入选患者60例全部为我院门诊病人,采用简单随机(1:1)单盲对照试验,随机采用SAS软件、信封卡片法,将入选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积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可比性好。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上海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 mL:40 mg)。对照组:利多卡因注射液(河北磁州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13022005,规格:5 mL:100 mg)。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2%利多卡因局麻,在髂前上棘下约10 cm之缝匠肌处,用9号腰穿针垂直进针,刺入约3~4 cm并回抽无血液后,徐徐注入3 mL药液(治疗组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 mL+利多卡因1 mL)。3 d 1次,连续8次,停药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不配合使用任何其他治疗措施。
2.2 观察项目
(1)安全性观测:血、尿、便常规化验,肝、肾功能检查。(2)疗效性观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2)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采用4级记分法,根据病情总记分,分为轻、中、重度。(3)红细胞参数:美国雅培CELL?DYN1700血球计数仪检测MCV(红细胞平均容积)、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HCT(红细胞比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含量值。
2.3 记录方法
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治疗期间每3 d来诊1次,每次均填写记分表并记录不良反应,将药物不良反应及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反应按5级标准评定,将有关和可能有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临床治愈者随访半年。
2.4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用统计软件SPSS14.0,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病变部位和正常皮肤感觉无大差异;显效:症状消失,久站和行走无不适感,病变部位较正常皮肤略有麻木感;有效:症状、体征有好转;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不良反应评定标准:轻度(询问出);中度(主动叙述但能忍耐);重度(有客观表现,难忍耐)。
3.2 近期、远期疗效比较
见表1~表2。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略)〕表2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n(略)〕
3.3 两组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略)
3.4 两组止痛起效、疼痛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4。表4 两组止痛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比较(略)
3.5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病情比较
见表5。表5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病情比较(略)
3.6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参数检测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参数检测各项结果比较,t=-2.301~4.84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参数组间比较,t=2.036~2.706,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6。表6 两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参数检测比较(略)
两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耐受性比较经Ridit分析,U=1.281,P=0.200,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χ2=1.653,P=0.198,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30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2例(6.67%),其中注射区域一过性皮肤红斑1例,瘙痒1例。对照组30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4例(13.33%),其中注射区域一过性皮肤红斑、头晕、面部潮红、心悸心慌各1例。所有病例均无需处理,无1例因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
4 讨论
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麻木”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脏腑素虚,风寒湿邪侵袭肌肤,流注经脉,营卫不和,气血痹阻而发病。有关检查及病人的诸多临床表现显示:本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的改变。本组观察证明患者的HCT、MCV、MCH和MCHC、RDW等红细胞参数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善机体微循环、调整机体新陈代谢、抗炎止痛,应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川芎嗪(TMP)是从中药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根茎中提取的生物碱,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2],临床使用剂量安全范围宽,又无明显副作用[3],川芎嗪能抑制自由基的生成,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阻断缺血再灌注损伤(I/R)、抑制细胞凋亡、充分发挥组织保护作用[4],且有抗炎作用[5?6]。
本观察显示: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3.33%、复发率13.33%、不良反应率6.67%;治疗前后红细胞参数检测各项结果比较,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止痛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疼痛病情比较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股外侧皮神经注射治疗Bernhardt?Both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
[1]王克玉,李春阳,梁临平,等.特比萘芬散与咪康唑散随机对照治疗手足癣体股癣临床研究[J].临床药杂志,2000,16(4):265?268.
[2]雷 英,石 捷.股外侧皮神经炎物理疗法及其机制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189?190.
[3]刘会芳.川芎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7,18(9):706?708.
[4]秦 升,韩克俊.川芎嗪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268?269.
[5]周昌奎,吴晓华.川芎嗪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4,16(6):3?5.
[6]范治云,罗 红,刘玉兰.川芎嗪的抗炎作用与组胺5?羟色胺的关系[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