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58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罛,刘彦军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子宫肌瘤;栓塞;子宫动脉栓塞术

  我院自2000年8月-2005年6月应用了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肌瘤5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年龄24-52岁,平均38岁,经临床、妇科检查、B超、CT证实为子宫肌瘤,病程1-12年不等,经保守治疗无明显效果。其中单发42例,多发16例。58例肌瘤中,肌壁间肌瘤35例,浆膜下肌瘤16例,粘膜下肌瘤7例。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3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4例有腹部肿块,2例有压迫症状。肌瘤最大径57例,介于3.6-11.8cm之间,平均7.7cm,1例超大肌瘤18.3cm。

  1.2  治疗方法  腹股沟区常规碘酒、酒精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用穿刺针穿刺股动脉,成功后,下入5F导鞘,以利于导管和导丝的进出。用5Fcobra导管或子宫动脉导管分别选择性进行左、右髂内动脉造影,观察子宫动脉分支及肌瘤的血供情况,之后决定栓塞的程度,一般一侧优势供血明显应阻断,另一侧栓塞70%左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两侧优势供血,应栓塞达到子宫螺旋动脉不显影为宜。导管进入子宫动脉后应避开宫颈-阴道分支、输尿管支以及膀胱支等,先经导管注入超液态碘油和平阳酶素混合后的乳剂栓塞瘤体,再将明胶海绵剪成1×1mm小块栓塞子宫动脉近端,栓塞后即行造影检查,证实子宫动脉供血区无血供,手术完毕。

  1.3  随访观察  术后3-12个月复查B超、CT,观察肌瘤的大小,同时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和月经恢复等情况,以便与术前比较。

  2  结果

  2.1  子宫动脉血供造影表现  本组58例,均由子宫动脉供血,其中56例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2例由单侧子宫动脉供血。子宫动脉增粗、迂曲且有分支供应肌瘤血液。栓塞后,子宫动脉远端闭塞,碘油沉积均匀、完整。

  2.2  临床症状改善  与术前比较,经量均有所减少,经期缩短,35例贫血者,3个月恢复正常,2例尿频、尿急2周左右减轻。

  2.3  肌瘤体积的变化  治疗3-12个月复查B超,瘤体体积缩小42%-90%,其中缩小42%-59%者17例;缩小60%-79%者28例;缩小80%-90%者10例;2例完全消失,1例超大肌瘤者(肌瘤最大径18.3cm )6个月缩小至11.5cm,8个月增至17.6cm,手术切除。

  2.4  并发症  术后疼痛为主要并发症,58例患者全部出现,经对症治疗后,45例3-4d逐渐缓解消失,13例1周后消失。2例阴道排出坏死肌瘤组织。3例出现排便困难,经灌肠处理后消失,2例出现尿潴留,导尿后恢复。

  3  讨论
      
  症状性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生长所致月经异常、盆腔疼痛,膀胱、直肠压迫症状、不孕等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介入手术中进行双侧的髂内动脉造影,了解子宫动脉的开口、走行,有无异常的分支及血供情况。导管应避开异常的分支,一侧优势供血明显应阻断,另一侧栓塞70%左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应尽可能选择10cm以下肌瘤,肌瘤过大,亦出现栓塞不完全,肌瘤坏死之前肌瘤侧支循环已建立导致疗效不佳。本组1例超大肌瘤坏死后再增长,最后手术切除。碘油为液体栓塞剂,易于流动,栓塞中导管应尽可能避开宫颈-阴道分支、输尿管支以及膀胱支等。注入碘油应缓慢、有序,最好让碘油随血流漂入瘤体,栓塞中应时刻注意碘油的流向。栓塞后期应预留出导管内碘油的量,避免冲刷导管时,碘油外溢或过度栓塞。采用此方法本组58例患者无1例出现异位栓塞[1-3]。

【】
    [1]李彦豪,刘 彪,曾庆乐,等.平阳酶素碘油乳剂子宫动脉栓塞症状性子宫肌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134(12):827-830.

  [2]周选民,陈平有,徐 霖,等.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J].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4(3):207-209.

  [3]练 辉,陈德基,河明基,等.子宫肌瘤介入治疗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4(3):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