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宝华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猪链球菌病;诊断;防治 
    摘要 依据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对该病进行初步诊断,进一步细菌检查可确诊。提出了该病的防治方法,并指出要注意与猪丹毒、猪肺疫和猪水肿等病相区别。 
     猪链球菌病是猪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能引起猪的败血症、脑膜脑炎、关节炎、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脓肿)等。笔者先后诊治猪链球菌182例,同时对该病在当地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现如下,与同行商榷。 
   
  1临床症状 
   
  1.1败血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的最急性病例,往往头晚未见任何症状,次晨即已死亡;或者停食1~2餐,体温41~43℃,精神萎顿,废食,震颤,耳、颈、下腹部出现紫斑,如不及时,死亡率较高。此类型多发生于架子猪、肥育猪和怀孕母猪。急性病例较常见,多数表现体温突然升高41~42℃,呈稽留热,常见精神沉郁,减食或不食,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液,呼吸浅表而快。少数病例在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腹下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跛行,病程2~4d。 
  1.2脑膜炎型 
  病初体温升高,不食,便秘,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磨牙,空嚼,转圈运动失调,仰卧,直至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后期四肢划水样动作,最后昏迷死亡。部分病例出现多发性关节炎,病程1~2d。 
  1.3心内膜炎型 
  此型生前不易发现和诊断,多发于仔猪,突然死亡或呼吸闲难,或瘫软卧地不能行走,皮肤苍白或体表发疳,很快死亡,往往与脑膜炎型并发。 
  1.4关节炎型 
  由脑膜炎型和心内膜炎型病变而来,或从发病起即呈现关节症状,表现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有跛行,甚至不能站立。病程2~3周。该型与脑膜炎型、心内膜炎型很少单独发生,常常混合存在,或先后发生。在临床上单独发生关节炎型的多见于仔猪,表现为跛行和关节肿大,有的呈现高度跛行,不能站立,体温升高,被毛粗乱,逐渐消瘦。 
  1.5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脓肿)型 
  常发生于架子猪,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受害淋巴结脓肿,坚硬,有热有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后期病灶中央变软,皮肤坏死,自行破溃流脓,以后全身症状好转,局部逐渐愈合,病程一般为2~5周。 
   
  2诊断 
   
  依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确诊应进一步细菌检查,可采取病猪或死猪的脓汁,血、脑、肝、脾等组织作抹片,染色,镜检,如发现呈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即可确诊。 
  急性病猪应注意与猪丹毒、猪肺疫、猪水肿(特别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等病相区别。猪链球菌病以高热、呼吸困难、神经病状和关节炎明显;初发疫区常呈暴发,流行迅速,死亡率高;尸体剖检以全身出血及浆膜炎和脑膜出血为特征。猪肺疫虽也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但咽喉部可见肿胀、不具神经症状及跛行。猪丹毒口鼻无红色泡沫液体,跛行不及猪链球菌明显,以架子猪发病多见。 
   
   3防治 
   
  (1)防治猪链球菌病应着眼于减少应激因素,不使猪过度拥挤,加强通风。保持猪舍和场地环境清洁卫生,坚持猪厩和环境的定期消毒制度。 
  (2)清除传染源,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快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3%来苏儿液消毒。急宰猪或宰后发现可疑病变的猪胴体,以高温处理后方可食用。    (3)免疫接种疫苗,每头肌注2~3头份,4周后加强1次。当规模猪场发生本病后,如果暂时不能进行免疫注射时,可用药物紧急预防,以控制本病发生,一般每100kg饲料中加入四环素12.5g,连喂3d;也可用阿莫西林粉混于饲料中饲喂。同厩猪没有病状的可肌注青霉素来作紧急预防。 
  (4)败血型及脑膜炎型早期应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用安定痛、柴胡、地塞咪松、青霉素混合肌注,每天2次,能迅速缓和症状;或用环丙沙星效果更好。为了巩固疗效,应连续用药5d以上。对体质虚弱不能采食的,可补充能量,VC、抗生素、退烧液混合滴注。对淋巴结脓肿,待病灶成熟后,切开排脓,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以碘酊。 
   
   4讨论与小结 
   
  (1)本病初期用青霉素,若效果不理想,可能是对青霉素已产生了耐药性。 
  (2)本病的临床表现极易与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水肿病相混淆,应严格注意区别。 
  (3)本病的发病和死亡率相当高,对养猪业危害相当大,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建议在疫区使用猪链球菌疫苗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5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