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化淤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6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小敏, 杜学荣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淤方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在控制饮食、应用降糖药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养阴化淤方。结果显效14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结论益气养阴化淤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糖尿病; 胃轻瘫; 益气养阴化淤方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之一, 属于继发性胃轻瘫之一。临床可见于20%~50%的糖尿病患者,以饱胀、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烧心、大便异常等为临床表现,笔者自2004-06~2005-12应用益气养阴化淤方治疗DGP,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符合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胃轻瘫诊断标准[1],病程大于5年,伴有不同程度胃脘胀满、餐后饱胀、早饱、厌食、恶心、干呕、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经B超、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以及生化检查,除外肝、胆、胰、胃、十二指肠病变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情况,从而诊断为DGP纳入观察病例。消化道钡餐检查胃蠕动减慢或排空时间延长。

  1.2  一般资料36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5~54岁16例,55~64岁13例,65岁以上7例,平均(58.22±8.26)岁;糖尿病病程平均(12.5±7.5)年,入院时血糖6.28~20.4 mmol/L,排除消化道梗阻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全部病例均按糖尿病常规治疗控制血糖,即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基础上加服中药。予自拟益气养阴化淤方(药物组成:黄芪30~60 g,山药15 g,当归12 g,桃仁10 g,丹参30 g,枳壳10 g,石斛15 g,砂仁6 g),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0 g,茯苓10 g;胃胀明显者加厚朴、青皮,以助降逆破气;上腹疼痛明显者加蒲黄10 g,延胡索10 g,以助理气活血;厌食、食欲不振者加佩兰15 g,黄连6 g,辛开苦降,以开胃醒脾;淤血重且大便干者加莪术10 g,穿山甲6 g,既活血逐淤,又可通畅大便。1剂/d,水煎2次,分早晚两次服,4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临床症状消失,胃蠕动及胃排空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蠕动及胃排空时间较前缩短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胃蠕动及胃排空时间改善不明显为无效。

  3.2  结果本组36例中最短者10 d,最长者2月。显效14例,占38.9%;有效19例,占52.8%;无效3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

  3.3  治疗后血糖变化36例治疗后显效者血糖稳定在4.80~7.60 mmol/L;有效者在5.70~11.70 mmol/L;无效者血糖波动在8.30~15.50 mmol/L。

  3.4  典型病例男,64岁,2005?03?21就诊。自诉患2型糖尿病病史15年,近7年常感食后腹胀、腹痛伴恶心、纳差,经X线钡餐造影检查,示:胃蠕动减慢,胃蠕动少于2次/min,胃残留量较多。 排除胃肠器质性病变。间断服用中成药不佳。诊见:面色晦暗,诉食后腹胀,胃脘及腹部时有隐痛,痛如针刺,恶心,无呕吐,大便时干时稀,舌质紫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糖尿病胃轻瘫。中医诊断:痞证。证属气虚血淤,升降失常。治宜益气养阴活血,予自拟益气养阴化淤方(黄芪45 g,山药15 g,当归12 g,桃仁10 g,丹参30 g,枳壳10 g,石斛15 g,砂仁6 g,柴胡10 g)连服1周。患者自诉胃痛及腹胀明显减轻,仍觉恶心,故于前方中加入竹茹6 g,再服1周。 诸症减轻,效不更方,嘱继续服药2周,诸症消失。2个月后钡餐复查,胃张力增强,蠕动波2~3次/min,胃内无潴留。随访1年,未复发。

  4  讨论

    糖尿病有很多的慢性并发症,DGP作为其中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中医认为属“痞证”范畴。因素体脾虚,或长期嗜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了脾胃之气,脾气既虚,不能正常运化升清、散精,水谷精微和水液不布而停聚于中焦,导致脾胃升降失调,中焦气机郁滞,甚或阻碍脏腑气、血、津液的运行,酿生痰浊、淤血等而发病。其病机关键在于阴虚,日久则气阴两亏,气虚运血无力,阴虚则血行艰涩,血液运行不畅,则淤阻脉络,所以糖尿病所致的胃轻瘫与一般的消化不良不同,其根本在于气阴两虚,其标在于气滞血淤。《证治汇补·呕吐》谓:“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气虚则推动无力,阴虚则胃失濡养,久病络淤,则气滞血淤,胃之受纳腐熟失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上腹饱胀、嗳气、恶心。 当标本兼治,以益气养阴化淤为基本治法。自拟益气养阴化淤方中,黄芪、山药益气健脾,药理研究表明:益气健脾药具有增加胃肠平滑肌收缩功能[3]。山药既能补脾气,又益脾阴;当归养血活血;桃仁、丹参化淤止痛;石斛滋养胃阴,提高胃泌素水平,增加胃的肌电活动而有明显的促进胃排空作用;佐以枳壳、砂仁理气降逆,行气消胀、寓攻于补,扶正而不留邪。全方共奏益气养阴化淤之功。《临证指南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升胃气降方能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糟粕得以下行,人体运化功能得以正常。

【】
    [1]叶任高.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卫生部制定发布,1993:41.

  [3]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