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之我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小珊 时间:2010-07-13

【摘要】  就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手足口病现象,分析了医学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的困难及不足,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提出了中医治疗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的立足点、优势,指出了中医治疗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传染病/中医药疗法; 中草药/治疗应用; 医学,传统; 儿童

继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后,2008年,在儿童群体中再发手足口病,这些致死感染性疾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其他新发的感染性疾病也屡见不鲜,只是其危害程度不大及流行趋势较轻而易被人们所忽视。如何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弥补现代医学在治疗上的缺陷和不足,是中医儿科界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现探讨如下。

    1  非典、手足口病现象分析

    2003年,非典仅数月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 327例,死亡349例[1];手足口病作为病程经过良好的疾病,今年3月份以来,截至2008?05?01,安徽阜阳累计报告手足口病3 321例,其中22例死亡。由冠状病毒、肠道EV71病毒及柯萨奇病毒引起的非典、手足口病,之所以严重并有较强的流行趋势,在于人群无正常的免疫应答。不正常的免疫应答有以下两方面。

    1.1  免疫功能低下  以人群对感染病原微生物无特异抗体水平为主的免疫功能低下,使得新感染的病原(或变异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小儿机体并生长、繁殖,迅速蔓延,转为重症。这也是人群易感性高及流行趋势强的原因[1,2]。

    1.2  免疫功能亢进  对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过强的免疫而产生的炎症损害[1,2]。

    2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谈中医药治疗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的立足点

    2.1  针对病原微生物  (1)杀灭病原微生物:很多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芩、贯众、板蓝根、蒲公英、大青叶等的现代药效学研究证实都有一定的抑菌及抗病毒作用,虽体外抑菌及抗病毒效果远不如抗生素,但临床疗效明显。临床医生应注意关注中药抗菌及抗病毒的现代药效学研究。(2)调节机体免疫力:调节机体的非特异及细胞、体液免疫功能,杀灭病原微生物并阻止其在体内的繁殖。(3)造就不适于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体内环境:如温度、酸碱度及扶植正常菌群等。

    2.2  保证机体的自稳态平衡  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对机体组织结构的破坏,调整其引起的功能紊乱;控制过强的免疫反应导致的免疫损伤:抗炎;恢复药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如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的菌群紊乱等。

    2.3  对症  针对症状,除患儿感觉的不适或被家长发现的,如发热、咳嗽、咽痛、尿频、腹痛、皮疹等,还应包括异常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3]。

    3  中医药在新发感染性病症中应发挥的作用

    3.1  现代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中的困难及不足

    3.1.1  新发感染疾病的病原不清  引起新发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无法很快确立,或者已确定但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无法有的放矢地针对病原微生物使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有二:第一,丧失了现代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使感染无法控制;第二,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灭人体的正常菌群。无目的地乱用抗生素,加重了人体的正常菌群破坏,使人体与正常菌群平衡紊乱、造成机会菌感染,很多机会菌感染常成为致死的原因,2003年的非典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死于机会菌感染[1,2]。

    3.1.2  现代医学针对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环节——炎症束手无策  主要的抗炎药即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而此类药物由于抑制免疫等毒副反应,在感染性疾病的使用中常常弊大于利,故谨慎使用。

    3.1.3  现代医药使用的制约因素  使用静滴高效丙种球蛋白及血浆等,对控制新发感染性疾病病原繁殖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会引起血液传播性疾病,加之价格昂贵,临床使用受到限制。

    3.1.4  现代医学和中医辨证论治的对比  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的药物远不如中医的辨证论治。

    3.2  中医新发感染性疾病的优势

    3.2.1  辨证论治——能对疾病进行早期治疗  中医学认为,感染性疾病主要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邪致病。“六淫”是根据患者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等各种不同病因的归类方法,与西医的思路完全不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精髓,不论感染的是什么病原体,甚至包括某些病因不明的感染性疾病,只要辨证准确,审证求因,据因论治,往往有法可依,有药可用。而医学在病原体尚未明确的情况下,难以发挥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和抑制作用,直接进行对抗性的干预治疗。此时,中医早期介入可减弱病原体毒素对人体器官的损害,调节免疫功能,为争取治疗赢得时间,是必要及可行的。2003年,广州、北京等地运用中医药治疗非典所取得的成绩,再一次雄辩地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如据刘保延等[4]对北京地区11家361例确诊非典患者的1 561张X射线胸片的研究显示,发病7 d内开始干预的胸片总积分显示西医组平均为(6.39±6.48)分,中西医结合组为(4.40±4.97)分,明显低于西医组(P=0.000 4);其中重型西医组为(9.14±7.24)分,中西医结合组为(5.30±5.48)分,明显低于西医组(P=0.034)。说明发病7 d内对非典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肺部炎症的吸收明显优于西医组,总体疗效与重型患者的疗效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6]。

    3.2.2  整体观念——对抗性与保护性相结合,以阴阳平衡为目标  抗生素在阻止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方面功不可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病原微生物的直接对抗。然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表现不仅仅是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还包括免疫功能的失调和脏器病理组织的损伤,特别在病变后期,脏器病理组织的损伤占据主要地位,而抗生素对组织器官的修复是无能为力的。中医学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协调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又注重人与界的统一性,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的“天人合一”思想。由此决定了中医治疗不仅辨病,更要辨患病的人,在这种思维方法指引下,处方用药或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不仅对抗病原,更注重保护机体脏器组织。如一些危重性感染性疾病中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微循环障碍等证,是病原微生物及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神经及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的反映,用清热解毒、清心开窍、滋阴熄风、凉血散血、益气固脱等法每每转危为安。《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中医治疗的终极目标是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3.3  中医药治疗注意事项  (1)不要放弃现代医学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强项,充分认识并肯定正确使用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利用现代先进手段明确感染病原微生物,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可有的放矢地使用抗生素。对于无法明确病原的中重度感染及血源感染,应凭经验选用强有力的抗生素。(2)辨证施治,机圆法活。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辨证以八纲及脏腑辨证为主,卫气营血、病因、三焦辨证为辅,既要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获取资料,还要注意扩充到西医体格检查获取的资料及运用现代医学先进的诊断手段获取的资料(实验室检查),将现代医学获取的资料有机地组织到中医四诊数据中,形成客观完整的证。辨证中要注意运用动态、客观、整体、准确的思维方法。在整合的资料基础上辨证,审证求因,据因论治,治疗以祛邪扶正、调和阴阳为大法。可对号入座,更要机圆法活,处方用药要充分顾及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生理病理特点,固护脾胃,并处理好古方今用的关系,对于流传上千年的古验方,在加减时不要破坏原方的合理性。(3)客观地评价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中的疗效,并将中医药治疗后,是否降低此病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
  [1] 杨永弘.关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6):401?402.

[2] 照日格图.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治疗概况及展望[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6):403?404.

[3] 刘时觉.西医运用中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67.

[4] 刘保延,李平,翁维良,等.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对SARS肺部炎症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04,21(4):268?271.

[5] 林琳,韩云,杨志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型肺炎103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6):409?413.

[6] 王融冰,刘军民,江宇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疗效初步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7):49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