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144例分析
作者:王绪韶 苏锋 张文良 刘志远 杨惠泉
【摘要】 目的 中西医结合手足口病的方法,以更有效地降低患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手足口病患儿病例资料,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联合使用利巴韦林和双黄连抗病毒,雾化吸入,口腔护理等措施;重症患儿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冲击、脱水降颅内压、对症处理及营养支持等措施。结果 144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6.5 d。结论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皮疹; 热证; 疱疹病毒,人; 肠道病毒感染; 中西医结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尤其是由新型肠道病毒EV71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近年来在全国多个地区爆发疫情,导致部分婴幼儿致残甚至死亡。自2008年3月底以来,安徽省阜阳市出现手足口病疫情(经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系由EV71感染所致),并导致多名婴幼儿死亡。蚌埠市部分地区随后也发生了手足口病疫情。本院于2008?05?01设立独立的手足口病病区,至2008?07?31共收治144例手足口病患儿。经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取得满意疗效,全部治愈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05?01~07?31安徽省蚌埠市儿童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44例,其中男79例,女65例,男女之比1.2∶1;年龄2个月至9岁,平均2.9岁;病程4~7 d,平均4.7 d。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所制定的标准[1]。
1.3 流行病学史 144例中,确认有同班、同校、同村密切接触史者89例,有一般接触史者37例,周围有流行无明确接触史者10例,周围无流行又无明确接触史者8例。有接触史者占92.4%。
1.4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均有手、足、口腔疱疹。其中34例除了上述部位的疱疹外,还存在臀部疱疹。主要临床表现如下:发热82例(58.3%),手足皮疹144例(100%),口腔疱疹144例(100%),食欲不振78例(54.2%),流涎65例(42.4%),咳嗽42例(28.9%),腹泻、呕吐13例(9.7%),抽搐1例(0.7%)。
1.5 实验室检查 144例患儿均作了血常规、心肌酶、血糖、胸部X射线、心电图等检查:其中外周血白细胞升高46例,血小板升高46例,血清磷酸肌酶同功酶升高24例,乳酸脱氢酶升高23例,胸部X射线片异常(呈支气管炎、肺炎改变)82例,心电图异常25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1例,T波变化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心室高电压1例),血糖升高8例。其中1例重症患儿作了脑脊液检查(提示有核细胞升高、蛋白升高),该患儿头颅CT和脑电图检查,均提示有炎症性改变。
1.6 治疗及转归 一般治疗为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瞩患儿多饮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药物治疗以抗病毒为主。采用利巴韦林(上海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15~20 mg/(kg·d)和双黄连(哈尔滨制药三厂生产的干粉剂)60 mg/(kg·d)静脉注射,疗程3~5 d。合并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一般选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同时雾化吸入利巴韦林和地塞米松,每日2次,加强口腔护理。对于手、足、臀部等部位的皮疹给于阿昔洛韦乳膏(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外涂。其中1例从基层医院转来的合并有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除上述治疗措施外,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冲击、脱水降颅内压、对症处理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经过4~8 d的治疗,本组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6.5 d。1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住院15 d痊愈出院。
2 讨论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很多,但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组5,10,16,19型(CA5,10,16,19)及肠道埃可71病毒(EV71)型和新肠道病毒。但最常见的为CA16及EV71型[3]。1981年国内首次报告了手足口病疫情。天津市在1983年和1986年的5~10月间发生两次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流行。1998年地区在6月和10月两次流行中报道有近13万手足口病患儿,病原学证实CA16和EV71是主要病原体。上海地区2002年4~6月儿童手足口病流行期间67例患儿的病原学调查表明CA16与EV71之比为6.4∶1[4]。2007年山东省临沂市出现手足口病流行和2008年3月底安徽省阜阳市出现的手足口病流行。经病原学检测主要为EV71型病毒所致[5]。本次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经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证实也系EV71感染所致。
手足口病一般患儿症状较轻。临床诊断依据为流行病学史、口腔黏膜疹、溃疡、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的皮疹等。大部分患儿有发热。皮疹以手足心部位为主。易与水痘、疱疹性咽峡炎等常见病鉴别[6]。只要发现和及时,多可痊愈。祖国医学认为,手足口病的发生以感染时邪为主,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肺脾,内侵生湿生热,向外发于肌表,故见手、足、口部疱疹。治宜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双黄连干粉剂为纯中药制剂,系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等经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具有抗菌和抗病毒双重作用,它可以加速病情缓解,加快退热过程。本院收治的144例患儿中,仅1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由于笔者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等综合治疗措施,治疗方法得当,使得患儿均痊愈出院,没有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陆国平等[7]危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诊治体会中,回顾性分析重症、危重症病例,早期存在以下特点:(1)年龄<3岁,而死亡病例平均年龄1.5岁左右;(2)可无皮疹或皮疹不典型;(3)末梢循环不良;(4)意识障碍严重或快速加重;(5)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可达20.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达0.6~0.7以上;(6)血糖明显升高;(7)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节律不规整,X射线胸片提示肺部病变;(8)持续高热;(9)心率明显增快及高血压。上述表现主要存在于重症和危重病例中,而且程度与疾病严重度有一定相关。
笔者体会,对每一个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危重病例发生的关键。这就要求医生在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的同时,更要仔细观察每一个患儿,尤其是年龄<3岁的患儿。一旦发现病情变化要及时、果断、正确的处理。对于危重患儿的治疗,总体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其中关键的治疗措施包括:(1)早期鉴别;(2)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4)积极降颅压;(5)心血管保护等。在抢救治疗过程中,要不断评估病情以调整治疗方案。严重生命体征鉴别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基本保证,任何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对病情准确、及时的基础之上[8]。
由于本病易在集体和幼儿园中传播,多为婴儿及隐性感染者咽喉液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飞沫形式感染,患儿的疱疹液及粪便中的病毒亦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物品经口感染。因此,要加强对幼儿园、小学教室的通风,玩具及餐具消毒以及对患儿进行有效的隔离也是杜绝手足口病流行的较好措施。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勤通风同样是预防手足口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07?808.
[2] 霍淑芳,严超英,王菊芬.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1):65.
[3] 吴晓波.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6,13(6):559?560.
[4] 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5] 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01?403.
[6] 照日格图.近年来新出现的重症病毒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小儿急救医学,2005,12(5):356?359.
[7] 陆国平,李兴旺,吕勇,等.危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3):217?220.
[8] 徐翼,杨思达,邓力,等.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急诊处理[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5):49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