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控瑞芬太尼在老年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建群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靶控瑞芬太尼

  本文旨在通过靶控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下老年斜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并与芬太尼作比较,评价靶控瑞芬太尼在老年斜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选取48例行斜疝无张力修补术的老年斜疝患者,年龄65~78岁,平均(71±6)岁;体重43~72kg,平均(57±7)kg;ASA Ⅰ~Ⅲ级。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无药物过敏史,也未服用特殊药物。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给予安定片2.5mg口服,阿托品针0.5mg肌注。入手术室后,接S/3 Datex-Ohmeda监护仪,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MAP基础值(T0),开放外周静脉,麻醉诱导前预先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l。芬太尼组(F组):静注异丙酚1.5mg/kg、芬太尼3μg /kg、维库溴铵0.1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经口置入4号或5号(体重>70kg选择5号)喉罩,对位良好,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清晰后固定喉罩,接麻醉机行控制呼吸,调节吸入1.0~1.5%异氟醚,开始手术,必要时追加芬太尼0.5μg/kg。靶控瑞芬太尼组(RF组):采用TCI-Ⅰ型TCI泵(北京思路高公司)按Minto模式设定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4.0μg/L,同时静注异丙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后,经口置入喉罩,余操作均同芬太尼组,调节吸入0.5%~1.0%异氟醚,术中维持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不变。记录两组T1(切皮时)、T2(切皮后5min)、T3(切皮后15min)、T4(切皮后30min)、T5(麻醉苏醒时)MAP与T0时的变化值;作Steward苏醒评分;观察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时点血液动力学变化比较 

  见表1。F组在T1、T3、T4、T5时点较T0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值与R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内T2时点血液动力学变化值与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患者各时点MAP比较(略)注:与F组比较,*P<0.05;与组内各时点比较,△P<0.05

  2.2  两组Steward苏醒评分比较  Steward苏醒评分F组4分以上13例(占54.2%),RF组4分以上22例(占91.7%)。两组苏醒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F组恶心2例,呕吐1例,恶心呕吐3例,咽部不适1例;RF组恶心1例,呕吐1例,恶心呕吐2例,咽部不适2例。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患者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对肌松要求不高,故麻醉方案可选择(喉罩通气下)静脉全麻并保留自主呼吸。本研究中F组在T1 、T3 、T4 、T5时点血液动力学波动变化值均较RF组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T2时点与组内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2时点F、RF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此阶段患者处于手术刚开始5min,麻醉药物作用高峰期间,循环相对稳定,故无临床意义。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显著,为防止药物过量引起老年患者术后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F组患者多在血液动力学开始波动时加深麻醉,单次追加药量常凭借医师个人经验,因而该麻醉方式术中循环的稳定性稍差。RF组患者术中应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低流量异氟烷吸入,由于采用靶控,药量适当、术中镇痛镇静满意,血液动力学稳定,苏醒评分优良,苏醒时间快。
   
  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术后RF组出现2例咽部不适,推测可能为喉罩置入时对位不良调整位置时摩擦咽部引起。Kapila 等[1]认为插管型喉罩较标准型喉罩更吻合解剖弧度,更易放置和引导气管导管,在熟练使用插管型喉罩后,可防止对位不良、气道密封性差的缺点,同时降低了胃内容物反流的几率。

  瑞芬太尼作为新型超短效阿片类药物,具有作用快、效价高、时量相关半衰期恒定(3~5min)、代谢不受肝肾影响等优点[2]。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低浓度吸入异氟烷,不仅保证麻醉深度,同时使麻醉恢复更容易控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了老年患者麻醉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喉罩通气下靶控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可安全、有效、平稳地运用于老年斜疝手术。

【】
    1 Kapila A, Addy EV, Verghese C, et al.The intubating laryngeal mask I:Development of a new device for intubation of the trachea.Br J Anesth,1997,79(6):6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