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树脂充填后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徐自祥 张谷关 钱德云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材料的选择在牙体充填中的远期疗效。方法  门诊选择140颗牙合面发生中龋的患牙。其中70颗前牙,70颗磨牙,预备洞形,垫底后,分别随机抽取35颗树脂充填,另外35颗银汞充填。于术后2年、4年、6年跟踪观察充填材料边缘渗漏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的远期效果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材料着色,溶解明显。结论  目前临床应用的树脂材料在口腔环境中稳定性较差,边缘封闭的远期效果较差,银汞稳定性较好,远期效果优。
【关键词】  树脂  银汞  充填
        龋病是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常见疾病,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于牙体组织已有缺损者,充填术则是最常见的方法。临床常规治疗步骤是预备洞形、术区隔离、窝洞消毒,垫底、充填。随着口腔材料的迅猛,目前有众多的充填材料可供选择,总体上分为银汞和复合树脂两大类,本实验就银汞和复合树脂在牙体充填中的远期疗效做一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门诊选择140颗患牙,患牙牙合面有黑褐色改变,探诊有粗糙、插入的感觉,患者对酸甜饮食敏感,过冷过热食物会产生酸痛感觉,冷刺激尤为显著,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有的患者没有主观症状。术前用X线进行检查,龋病在X线片上表现为透射影像,龋洞的深度为中龋的深度。牙髓完好,无牙髓炎及根尖炎症状。将前牙和磨牙分别随机分为两组,A组:聚羧酸锌垫底+复合树脂充填(3M  Z100),作为实验组;B组:聚羧酸锌垫底+银汞充填,作为对照组。
        1.2 操作方法  常规去净腐质和感染的牙本质,间断操作,不向髓腔方向加压,预备成标准的Ⅰ类洞形,棉卷隔离,注意隔湿维持时间短,要随时更换棉卷。彻底清洗窝洞,垫一层聚羧酸锌粘固粉,实验组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对照组用银汞合金充填。充填后有症状者可随时来诊,无症状者要求半年复查一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制定本研究的评价标准如下,
        无牙髓刺激症状,充填体边缘封闭良好,牙釉质无颜色改变为Ⅰ度;无牙髓刺激症状,充填体边缘有溶解,缝隙有色素沉着,牙釉质有轻度颜色改变为Ⅱ度;无牙髓刺激症状,充填体溶解较严重,缝隙增大,牙釉质颜色改变严重为Ⅲ度;充填体溶解严重,有继发性慢性牙髓炎症状为Ⅳ度。
        2  结果
        分别于术后2、4、6年后复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估
        经统计学检验,银汞合金和复合树脂材料充填的远期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树脂材料着色、溶解明显,银汞合金材料性能较稳定。
        3  讨论
        随着修复后时间延长, 受外在因素如咀嚼压力及内在因素如理化特性的影响, 导致牙体与修复间边缘间隙、深层微漏增宽, 从而降低了牙体组织的抗龋能力。有研究证明[1], 修复体材料在口内存在时间的长短对牙菌斑的生化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在无机修复材料上形成菌斑量远比牙釉质和牙本质多, 与银汞合金修复体相比, 复合树脂修复体表面菌斑量明显增多,同时研究还证实修复体边缘质量直接影响着继发龋的发生, 大多数材料在凝固时或凝固后出现收缩, 使材料与洞壁之间出现缝隙,有学者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后的牙齿进行失败原因分析[2], 发现修复疗效1年与2年以上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年以上继发龋发生率高, 此结果与本调查研究相似。Gorttieb等[3]研究发现, 影响银汞合金体微漏的因素很多, 诸如汞合金固化收缩、粒度、边缘腐蚀和蠕变等。 
        复合树脂以其良好的美学性能和不断提高的机械性能,日益成为修复牙体缺损的主要材料。40多年来,其研究和应用已取得很大进展,无论机械性能、美观效果,以及操作性能均已有很大改进。由于对复合树脂的耐磨性及其是否造成牙齿敏感等意见不一,所以对其用于充填的远期临床效果观察及评价十分必要。本研究表明随着充填时间的延长,表面粗糙或小坑及边缘密合性改变和边缘着色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后12个月复查,两组均有充填体边缘染色,因此,复合树脂用于后牙充填的远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该疗效的评价标准,如表面情况变化反映了材料耐磨耗性能,对色泽的匹配性、继发龋、边缘着色等方面的评估中,均能较好地反映材料的性能。
        结合本研究,作者认为为了预防继发龋的发生,要尽量选择光泽度好、性能稳定、收缩性小的修复材料以减少细菌的粘附和菌斑的形成。目前对于后牙窝洞充填银汞合金仍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参 考 文 献 
[1] 汪俊,刘正.银汞合金抑制变链菌生长的体外研究.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2001,5(11) : 169-171.
[2] 袁敏慧.活髓前牙复合树脂充填失败原因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1995, 11 (2) : 87.
[3] Grottieb, Dent HD. Refief DH, et al. Microleakage of conventional and high coper amalgam restoratio s. [J].ProsthetDent, 1985, 53 (3) : 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