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细菌性阴道病112例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阴道炎是常见的妇女生殖系统炎症,其发病率高,治愈率低,原因之一是治疗不彻底,二是不注意日常生活调摄。我们于2007年7月—2008年7月,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又称非特异性阴道炎)192例,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199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2](第七版)有关阴道炎诊治标准制定。细菌性阴道病:临床表现无症状或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恶臭味,白带呈脓性或浆液性,可伴有外阴瘙痒或灼热及下坠感,少数人伴外阴红肿;妇检:阴道粘膜充血,分泌物呈脓性或稀薄微黄,有腥臭味,触痛(+)。实验室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可找到常见的病原菌而无滴虫、真菌或淋病奈氏菌。阴道清洁度Ⅲ°以上(标本一律取自阴道侧壁的分泌物,不应取自宫颈管或后穹隆)。
1.2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患者1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试验组)和西药组(对照组)。试验组112例和对照组80例。试验组病人年龄最小17岁,最大52岁,平均33.8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0个月。对照组年龄最小16岁,最大50岁,平均33.1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8个月,两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内服方药 所有病人均口服替硝唑片0.5g,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试验组: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3]辩证分型后每日加服中药1剂,5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1.1湿热下注型 共57例,证见外阴瘙痒,白带量多,色白黄,心烦少寐,口苦而腻,食少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处方完带汤加减:炒淮山30g、炒白术30g、白芍15g、车前子10g、苍术10g、陈皮5g、柴胡10g、黄柏10g。
2.1.2脾虚湿热型 共29例,证见阴部瘙痒,白带色白或透明,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精神疲倦,小腹坠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止痒杀虫。处方:太子参10g、白术10g、甘草5g、淮山15g、柴胡10g、白芍12g、陈皮5g、蛇床子10g、白藓皮10g。
2.1.3肝肾阴虚型 共26例,证见阴部瘙痒干涩,白带色白、呈凝乳状,五心烦热,时有烘热汗出,口干耳鸣、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杀虫止带。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10g、淮山15g、山萸肉10g、泽泻10g、茯苓15g、知母10g、黄柏10g、百部10g。
2.2外用冲洗剂
两组均使用甘霖洗剂(甘草、苦参、土荆皮、白鲜皮、薄荷脑、冰片等)30ml加水1000ml冲阴道,并坐浴10分钟,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病愈: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镜检病原体(-),连续3次月经干净后阴道分泌物,镜检病原体(-);显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镜检病原体(-);有效:自觉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镜检病原体(-);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镜检病原体(+)。
3.2 结果
3.2.1 两组阴道分泌物镜检病原体
1个疗程后,试验组阴道分泌物镜检病原体(-)73例,阴性率为65.2%,对照组阴道分泌物镜检病原体(-)49例,阴性率为61.3%,两组阴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疗程后,试验组阴道分泌物镜检病原体(-)98例,阴性率为87.5%,对照组阴道分泌物镜检病原体(-)61例,阴性率为76.3%,两组阴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2两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变化的比较 说明试验组在白带多,腥臭味,阴道瘙痒及灼热感以及清洁度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4 体会
阴道病是妇科常见病,属祖国医学的“阴痒”“带下病”范畴,多由湿热下注或洗浴不洁,感染邪毒,虫蚀阴中所致。《医字金鉴》:“湿热生虫,虫毒作痒”。单纯使用西药见效快,但易复发且长期使用药物副作用多,而中药通过调整阴阳,在消除局部症状、改善心态方面,是西医治疗所不能比的。112例中多为生育期妇女,其肾气旺盛,然经、孕、产易耗阴血,致邪毒易侵,阴部病变多,治以祛邪为主,在清利燥湿,杀虫止痒之中酌加凉血化瘀药,肝肾阴虚者治宜滋养阴精,药用白术、甘草、山药补脾益气,熟地、淮山、山萸肉平补三阴,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苍术、苡仁健脾化湿,共同起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百部、蛇床子、白藓皮杀虫止痒,蒲公英清热,柴胡、白芍、陈皮舒肝解郁,理气升阳。外用洗剂内含黄柏清湿热泻火毒,苦参清热燥湿杀虫,诸药共用可使湿毒清,火毒解,带下除瘙痒止。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组不仅在杀灭病原体方面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西药组,而且对白带多,腥臭味,阴道瘙痒及灼热感以及清洁度等症状体征的消除方面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谓治标又治本,最大限度的解除了广大妇女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郑莜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
[2] 乐杰.妇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1.
[3] 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手册[M].北京花苑出版社,1989:435.
下一篇:降主动脉缩窄手术的麻醉处理